期刊名称:惠州学院学报
创办日期: 1981
主管部门: 惠州学院
主办单位: 惠州学院
刊期:双月刊
电话: 0752-2529551
Email: xb@hz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553/z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5934

惠州学院学报微信公众号


经典作家作品研究

  • 生命感悟与臧克家的“泥土”崇拜

    宋剑华;

    臧克家的诗文创作以“泥土”与“农人”为中心意象,生动诠释了乡土中国的文化特征以及乡土伦理对于维系农村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这些乡土气息浓厚的“泥土”之歌全都充满着诗人对于生命之源的哲学思考,不但叙述了“人”与“土地”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更是表现了诗人对于大地母亲的挚爱之情。他从“泥土”文化延伸到“乡村”文化,从生命的轮回到“泥土”的永恒,让读者深深地领略了“人”对“土地”的依赖关系,以及万物生命的起源与归宿。他从不认为乡土中国的文化落后,反倒是大声呼唤中国人绝不能忘记了乡土中国的文化之根,绝不能忘记了“土地”与“农人”的无私奉献,而他自己也一直都在寻找精神返乡之路。

    2024年04期 v.44;No.20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 另一种康桥情结——作为情诗的《再别康桥》再解读

    彭贵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白话新诗经典,其内涵并非只是表达对康桥的依依惜别,背后还蕴含着徐志摩对林徽因爱而不得的哀伤和对昔日美好的回忆。徐志摩在不同时间写下的回忆康桥的诗作和散文都充满着“甜蜜”气息,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林徽因的感情,同时,这篇诗作的创作背景也与他的感情生活息息相关。在这样的语境下,结合徐志摩的其他诗作来重新解读《再别康桥》,诗中的各种意象和场景都是爱情和回忆的投射,因此《再别康桥》可以看作一首情诗。

    2024年04期 v.44;No.205 10-14+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 论伍尔夫对汪曾祺早期小说创作的影响

    李益茜;

    汪曾祺早期小说创作深受伍尔夫影响。西南联大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为其接受伍尔夫影响提供了可能性,自身创作主张与伍尔夫小说理念的契合使汪曾祺具有学习现代主义的自觉性。汪曾祺借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时空蒙太奇的意识流手法进行创作,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先驱意义。借鉴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基础上,汪曾祺在文体形式上融入中国元素,在审美追求上提倡“和谐美”,创造出具有本土性的现代主义小说。

    2024年04期 v.44;No.205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 论张爱玲小说的求真意识

    孙修让;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存在,她以独到的视角观照俗世中庸常男女的痛苦与惶惑,凝视人性黑暗的深渊。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创作,“真”与“假”是她体悟和表现社会人生的重要方式,她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对人生虚假性的淋漓揭示,更在于在虚假人生中对“真”的执着追寻,以其真性情与真文字,道出了人生的真况味。作为一种生命理解的方式,求“真”植根于张爱玲的意识深处,也是其小说一再书写的主题。以“求真意识”这一视角对张爱玲小说的主题及人物形象做出重新解读和具体论述,为张爱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同时给予世人关于人生真相的思考。

    2024年04期 v.44;No.205 22-2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 论迟子建《白雪乌鸦》的瘟疫书写

    陈若琪;

    《白雪乌鸦》是迟子建创作的以疾病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也是新时期以来瘟疫书写的代表之作。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瘟疫书写史上看,其瘟疫书写在一定程度上承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疾病书写传统,但与此同时又呈现出了不容忽视的新质,丰富了瘟疫叙事的书写面向,完成了瘟疫叙事的“华丽转身”。瘟疫不再去承载疾病书写传统中沉重的社会责任与文化寓意,而是回归疾病本身,还原瘟疫置于小说中的主体性位置并将其作为文本叙述的直接动力和叙述逻辑,展现瘟疫中无名个体的生存状态,深刻洞察瘟疫背后的生存本相。从文学的治疗功能来看,瘟疫的精神创伤属性使得迟子建的瘟疫书写起着精神疗愈的重要作用,而这也为如何书写当代瘟疫故事提供了中国经验。

    2024年04期 v.44;No.205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东江文化研究

  • 岭海枝山:祝允明岭南诗文地理

    张新标;

    祝允明宦游岭南凡五载,其一生际遇与思想衍变之转折,即完成于岭南。研究、评判祝允明文学成就,终绕不开其岭南诗文,亦离不开对祝氏岭南诗文之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在粤数年间,祝允明公余游历境内名胜、古迹,足迹遍及岭南。明确其岭南行迹与交游对象,既是察考祝允明岭南诗文地理的必要基础,亦是判定祝允明岭南诗文价值的重要依据。

    2024年04期 v.44;No.205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3K]
  • 岭南文人赵希璜的罗浮山诗歌书写

    李珠;

    赵希璜是清中叶成就杰出的岭南文人。从赵希璜生平及其《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钞》可知,他将罗浮山视为其精神归宿,写下了100余首罗浮山诗歌,主要内容为探寻山水,品鉴风物和思念家乡。因受到罗浮山佛道文化浸润,加上“烟霞癖”的个人气质,又仰慕苏轼,承袭岭南诗派传统,赵希璜的罗浮山诗歌书写呈现出佛道交融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的诗歌语言、豪放雄直的诗歌根柢三方面特点。

    2024年04期 v.44;No.205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 惠州水东街街区的保存策略初探

    罗琛;

    惠州水东街街区目前属于保存欠佳型历史街区。通过对惠州水东街街区改造前后的问题与矛盾、改造过程中已采取的措施等保存现状的论述,着重分析惠州水东街街区蕴含的建筑价值、民俗价值、审美价值等文化价值,提出进一步完善水东街街区保护规划、多方筹措保护专项资金、完善专项保护资金监管体制、探索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等五个方面保存策略。

    2024年04期 v.44;No.205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3K]

基础教育研究

  • 公费师范生违约现状、诱导因素及预防策略研究

    吴世勇;喻琴;薛亚涛;张丹仪;郑文;

    公费师范生违约现象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呈现出违约人数波动变化、欠发达地区和名校毕业生违约率高、硕士层次违约突出、毕业即违约现象明显等特征,其违约的主要原由在于个人职业发展受限、家庭和社群外部支持乏力、岗位要求履责不到位、违约处罚不严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进一步提升公费师范生培养和使用的匹配度、规范度和透明度,增强公费师范生的契约精神、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重视公费师范生的身份归属、职业发展和成就需要,以彰显公费师范生的纯洁性、先进性和时代性。

    2024年04期 v.44;No.205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1K]
  • 论高学历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挑战及阶段性

    乐星宇;

    为探讨高学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挑战与成长路径,选取7名硕士研究生学历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性访谈。研究发现:高学历幼儿园教师存在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理清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联与差异、应用与转化教育理论等挑战。此外,高学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会呈现四个阶段:入门和适应阶段、知识转化和应用阶段、专业角色塑造阶段、跨领域合作和创新阶段,在每一阶段,他们将扮演不同角色。基于此,社会需要为高学历幼儿园教师完善培训机制,加大对高学历幼儿园教师的科研支持。同时,幼儿园也可以成立专门的研究团队并制定更加灵活的工作制度,为高学历幼儿园教师创造更有利的专业发展环境。

    2024年04期 v.44;No.205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0K]

丰湖论法

  • 对“把法律作为一种修辞”命题的思想政治教育阐释

    宋皓;

    陈金钊教授的“把法律作为一种修辞”理论的中心要义在于完善作为社会治理核心的“法治”本身的话语,尤其要避免在法律范畴内使用道德修辞、政治修辞等其他话语体系。在传统视角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途径,具有“规训”的性质,其往往采取政治的、道德的和伦理的修辞,而缺乏对于“法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构建。因此,如何将“法治”纳入具有意识形态规训色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进而在教育本身的意义上建构一种“把法治作为德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规训立场,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体系化、多面向的关键环节。

    2024年04期 v.44;No.205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2K]
  • 论我国茶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夏偲雨;

    茶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对其进行法律保护具有历史传承、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等多重意义。目前经由文化法、知识产权法的茶叶类非遗法律保护存在法律制定主体间协调不足、未能形成非遗保护合力、通用名称的保护模式乏力等问题。基于整体性视角,可窥见我国对茶叶类非遗的保护未能贯彻文化法治的理念,亟待进一步优化文化规范体系,并建立法律之间的协同效应。提出应在理念维度实现文化法治对茶叶类非遗的理念性指引,在规范维度完善央地对茶叶类非遗的文化法治理,在实践维度探索多部门法对茶叶类非遗的协同式保护。

    2024年04期 v.44;No.205 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苏轼研究

  • 苏轼“以赋为诗”与诗赋同源论

    蔡凌;

    赋源于诗骚,从汉代散体大赋,到两晋南朝至唐宋,赋体经历了诗化、骈化、散文化的发展演变阶段。以赋为诗,以文为诗都是文体之间互动互融现象,班固在其《两都赋序》中有评“赋者,古诗之流也”,《汉书·艺文志》有专门的“诗赋略”,《文心雕龙》也有诠赋篇作专门论证,曹丕《典论·论文》“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的定位,可以说从赋诞生之日起,就与诗和文密切相关,诗赋同源早有定论。宋明以降,赋从诗化走向散文化,赋作与散文的关系更加密切,苏轼就是赋的诗化向赋的散文化转变的关键节点。他是“以赋为诗”的最后辉煌,苏轼以赋法之心,赋学之迹作诗。铺陈、用典、排律、夸饰,运用这些赋法入诗,在尊体之上有所破体,苏轼以赋为诗提升了诗体的表达领域,成为诗赋同源的又一佐证。

    2024年04期 v.44;No.205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7K]
  • 苏轼词白发意象考论

    李准;

    苏词白发意象主要表现出三种情志内涵:时光流逝、世事变幻;离别之情;归隐。这些内涵在历时性上分别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变化过程。白发意象的书写在语言、意象组合层面的运用具有独特性。在语言层,它不注重修辞技巧,却注重否定性词汇的使用。在意象组合层,白发常与酒、花、梦相结合,形成具有互动性的表意之象。北宋词史中,苏词对白发意象的运用增多,创作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它摆脱了长生愿望、珍惜时光的浅层意义,表现出更加诗化的人生内涵和生命意识。

    2024年04期 v.44;No.205 8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5K]
  • 光亮·时光·荣光——苏轼诗歌的“光”书写

    王华争;

    苏轼有大量的含“光”之诗,结合“光”本身所具有的“光亮”“时光”“光荣”之意,可从中管窥其视觉偏好、时间观念、荣光追求,为探究苏轼的人生理念、文学主张、诗歌风格提供新视角。首先,苏轼在视觉上偏爱光亮,其笔下之“光”明亮清丽,进而促成其诗清新明丽的特色,亦折射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其次,苏轼对待时光的态度,由乌台诗案劫前的忧虑恐惧,转向了劫后的旷然达观,这是其诗风转为旷达的一个因素。最后,苏轼曾有以功名为荣光的念想,元祐初时因其任显要之官而功成名就,此念从此释然,心态变得愈加淡泊,诗风也因此更为平淡。

    2024年04期 v.44;No.205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6K]

语言

  • 基于动词体貌特征的汉语致使动结式核心的研究

    刘金虹;

    汉语动结式核心问题一直争论纷纭,有词汇核心说,也有功能核心说,有单一核心说,也有多元说。本文对以往的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后聚焦表述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的致使动结式,依据体貌特征将前项动词分为虚义动词、活动情状动词和完成情状动词三类,然后再用向心结构理论和被修饰原理进行检测,观察致使动结式的语义投射到句法构架的方式,证实三类动词所在的致使动结式的句法核心有所不同。

    2024年04期 v.44;No.205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2K]
  • 功能语篇分析视角下的诗歌汉译研究——以周建新和江枫对狄金森“I Never Saw a Moor”一诗的翻译为例

    谢静文;

    功能语篇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为基础,广泛地应用于诗歌翻译研究。从系统功能语法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以及语域理论入手,分析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I Never Saw a Moor”一诗,并探究周建新和江枫两种汉译文与原文的“元功能对等”情况。分析表明,功能语篇分析应用于分析诗歌及其译文,可以为狄金森诗歌翻译研究提供一个较为客观的视角,并得出结论:周建新的译文贴切、自然,反映原文风貌,更注重“译味”;江枫的译文简洁、流畅,传递原文语义,基本实现“译意”。

    2024年04期 v.44;No.205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高等教育与教学

  • 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实践——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例

    徐宁;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既是大学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也是训练大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认知技能,培育正确就业观念,树立职业理想的重要课程。以“生涯唤醒”一堂课为例,从挖掘思政元素、精选思政素材、设计融入方法三个角度讨论课程思政建设策略。在挖掘思政元素方面,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和升华点,梳理出蕴含在生涯长度、生涯宽度、生涯厚度知识中的思想价值与精神内涵,挖掘“家国情怀、思想品质、社会责任”等三个思政元素。在精选思政素材方面,围绕三个思政元素通过榜样故事,国家政策,历史人物等途径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在设计融入方法方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用叙事反思法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以达成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2024年04期 v.44;No.205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 考研学生心理压力对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

    武培博;冯文靖;曹科岩;

    心理压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并非只对个体产生消极影响,特别是对于面临考研挑战的学生来说,成功“上岸”的关键在于能否将适度的心理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增加学习投入。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美不胜收”模型,探讨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和学习投入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采用知觉压力量表(SSP)、社会支持量表(MMSSP)和大学生学习投入量表对中国民办高校432名考研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压力正向预测了考研学生的学习投入,同时社会支持在心理压力与学习投入之间起到调节作用。随着社会支持水平的增加,心理压力对学习投入的正向预测作用逐渐减弱。这一结果为如何在心理压力情境下通过社会支持改善考研学生的学习投入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4年04期 v.44;No.205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