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称:惠州学院学报
创办日期: 1981
主管部门: 惠州学院
主办单位: 惠州学院
刊期:双月刊
电话: 0752-2529551
Email: xb@hz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553/z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5934

惠州学院学报微信公众号


专题:隐喻学研究

  • 主持人语

    孙毅;

    <正>“当代隐喻学”是基于体验主义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多个理论内核发展起来的新兴隐喻理论的集合,为语言中的隐喻和思维中的隐喻提供统一解释。随着认知语言学和隐喻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化,当代隐喻学形成了诸多的新视角、新发现。本专题论文展现了当代隐喻学发展的新样貌,体现了有关隐喻理论的新视角及可能的应用性扩展研究。从理论来源看,体认语言学是中国学者提出的基于具身认知的理论视角,在此视角下,隐喻的意象研究获得了新的思路,充分地发掘人体部分作为具身经验来源在隐喻意象构建方面的作用,同时,

    2023年05期 v.43;No.200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 汉英“肠”(intestine)隐喻词簇异同及其具身体认-文化脚本理据阐发

    孙毅;

    当代隐喻学主张身体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起点和基础,以此产生的人体隐喻贯穿着人类认知构建的始终。以“肠”为源域的隐喻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均广泛存在。从认知隐喻角度研究汉英语言对“肠”(intestine)隐喻意象的异同,意义尤为重大。文章诉诸CCL和COCA语料库对涉及“肠”(intestine)及其隐喻词簇的语料进行收集,归纳总结汉英“肠”隐喻意象的异同,并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跨语言比较与分析,发现汉英“肠”(intestine)隐喻具有包括人体器官、疾病意象、食物意象在内的相同意象,以及器官意象、情绪意象、品质意象在词簇搭配上的跨语言差异。具身体认和文化脚本的双象限维度阐释了造成同异并存、同中有异的分布格局之深刻理据。

    2023年05期 v.43;No.200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8K]
  • 外交宣传片多模态隐喻意义构建——以《世界舞台上的习近平》为例

    王旭年;

    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视角,分析外交宣传短视频《世界舞台上的习近平》中多模态隐喻表征特点和隐喻意义构建模式,阐明了多模态隐喻在外交意识形态领域的积极作用。分析发现《世界舞台上的习近平》中源域并非直接映射外交意识形态,两者之间存在将意识形态具象化了的靶域概念。旁白声音是提供靶域概念的主要模态,而源域则由图像、元素动态、人物表情姿势、音乐等其他模态得以实现。一个靶域概念在多模态隐喻中通常由多个源域模态同时映射,而靶域概念又进一步映射外交意识形态,促进了外交意识形态的传播和理解效率。

    2023年05期 v.43;No.200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0K]

东江文化研究

  • 从“小团圆”到“大团圆”——龙门农民画四十年图像叙事流变

    吴冠聪;

    龙门农民画自20世纪70年代发轫以来,因其图像叙事的可解读性、持久传播力为乡民所熟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乡村振兴,龙门农民画通过程式化视觉语言、符号化图像、国家化观念阐释了从“小团圆”到“大团圆”的图像叙事流变,充分证明“团圆”是我国人民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华夏民族的团圆文化在龙门农民画中无论是作为主题还是表现形式,都有着丰富的体现;团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既是天伦之圆、夫妻团圆、亲人团圆、骨肉情深、家庭和睦,也是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共同奋进“,团圆”成了中华儿女追求的生命情调、生命境界。

    2023年05期 v.43;No.200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2K]
  • 以图识“画”:国内农民画研究文献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李金永;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日益受到重视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梳理国内农民画研究现状,文章以2011—2021年中国知网收录的“农民画”期刊文献1 482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绘制出二十年来国内农民画研究的作者合作图谱、机构合作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时区图谱和时间线图谱等,分析得出国内农民画研究的合作情况、研究主题、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进一步将国内农民画研究归纳为基础理论与基本概念、农民画发展、传承与保护、区域性农民画研究、农民画艺术特色研究、农民画与乡村振兴等六大类和萌芽式发展期(2000年之前)、内涵式发展时期(2001—2011)、外延式发展时期(2012—2021)等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达到了以图识“画”的目的,为农民画研究做出有益探索。

    2023年05期 v.43;No.200 2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2K]
  • “东江麒麟”文化的审美特征及其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

    孙洪波;

    针对目前中国旅游产业出现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缺乏地域性特色的问题,通过挖掘“非遗”东江麒麟文化,提炼其有形或无形的视觉符号,并与惠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互为整合,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设计进行路径设想,力图使旅游纪念品承载丰富历史文脉和地域文化,以此突破现今旅游产品开发的瓶颈。

    2023年05期 v.43;No.200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2K]
  • 让童心燃起文化传承新火苗——谈龙门农民画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李晓斌;

    地方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有序、有效、持续地传承发展,是当前地方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的共性问题。以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农民画为研究样本,通过梳理其文史脉络与发展困境,提出以新艺术课标为指引,从思想价值观的引领、学科本体角度的提取、特色育人资源的作用、教育教学规律的遵循等四个方面,对龙门农民画教学资源开发可行性、适用性与创新性的实施路径进行探讨,阐述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课程之中,以达到文化传承的长期性与有效性。

    2023年05期 v.43;No.200 41-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1K]

丰湖教育论坛

  • 创意写作视野下的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颜敏;曾汝祺;

    散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问题,为了破解这一教学重难点,可借鉴创意写作的视野与方法,遵循“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基本原则,进行教学的创新与探索。一是从文体学角度进行教学,在把握散文文体特征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文体型阅读形成对散文本质的基本理解;二是从创作学角度进行教学,能与作者感同身受,使学生在发生式阅读模式中深化对特定散文文本的理解;三是从“以写促读”角度进行教学,结合学情设计创意型写作作业,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散文写作实践中深化文本认知,提升综合素质,真正发挥散文经典在学生语文成长中的作用。

    2023年05期 v.43;No.200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 发达国家小学课后服务实践及借鉴——以美、英、澳、韩为例

    包可菲;

    “双减”政策的颁布对我国尚未成熟的课后服务提出了挑战,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大多已形成较为科学的课后服务实践体系。通过对美、英、澳、韩四国小学课后服务实践体系的研究,总结四国小学课后服务在服务主体、经费来源、师资力量、服务内容及形式、评价体系五个方面的实践特征,反思我国小学课后服务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经验,对我国小学课后服务未来健康有序的发展提出优化建议:构建多方合作、权责分明的良好机制;组建专业性强且富有特色的团队;跟进经费保障与评价机制。

    2023年05期 v.43;No.200 52-5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中的教育实习质量循证评价——基于10个全科教师实习汇报课的视频分析

    张虹;陈绍群;

    循证教育实习是科学评估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现实需求,更是提升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质量的未来所向。以乡村教师定向培养中的小学全科教师为例,对全科师范生的10节实习汇报课进行循证评估,发现职前阶段尚未建立起全科教师实践教学标准与质量评价体系,特别是全科教师的乡土认同感、乡土知识储备以及乡村教学能力在实践环节均暴露出不足。需要全面推进教育实习质量的循证活动,构建凸显乡村教育属性的全科教师教育实践评价体系,以提升全科教师人才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力。

    2023年05期 v.43;No.200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7K]

丰湖论法

  • 简析负法定转移义务的私人立法条款的设置——以惠州市地方性法规规章为例

    袁文峰;

    负法定转移义务的私人是法律直接规定义务人代为国家履行行政任务,这是常见的一种法律现象。在已经颁布和即将颁布的惠州市法规规章中,负法定转移义务的私人也常常出现。结合惠州市法规规章的具体条文,认识义务人的特点和分类,以及义务的合法性标准,对设区的市的地方立法可以提供些许参考。

    2023年05期 v.43;No.200 6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 论失信联合惩戒的正当性与限度

    杨云君;卢桂玲;

    失信联合惩戒是一种创新的社会治理模式,立足于权利义务的一致性、法的秩序价值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现实中也发挥了破解执行难题和营造诚信环境的作用,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正当性。但实践中,失信联合惩戒也出现了惩戒标准未细化、惩戒对象泛化、惩戒措施侵权等失范现象,有悖于比例原则、禁止不当联结和保障人权这三大原则的基本要求。因此,有必要从建立健全失信分级惩戒机制、限定惩戒对象范围、完善程序控制等方面加以规范,保证失信联合惩戒的良性运行。

    2023年05期 v.43;No.200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1K]

惠州研究

  • 从增能到共生:“治理失灵”背景下社会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行动路径探索——基于惠州Y营地的个案研究

    樊秋丽;彭佳佳;关俏梅;陈淑洁;

    在我国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现阶段,乡村治理失灵也不同程度发生,尤其存在着资源匮乏和内生动力不足的发展困境。以广东惠州Y营地展开个案研究发现,作为营地教育类的社会企业,能够通过职业、心理、技术和结构的增能,帮助村民发现自我价值,挖掘乡村资源,焕发乡村活力,成为助力乡村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同时,与“五大振兴”紧密结合,形成“共生共享”的发展策略,进而构建了推动乡村振兴的综合行动路径,一定程度化解了乡村中的治理失灵。

    2023年05期 v.43;No.200 84-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0K]
  • 惠州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问题检视及政策优化

    申滢;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灵活就业群体规模日益扩大,其养老保障问题日益凸显。基于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分析惠州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存在参保率低、缴费比例高、养老保险预期不高、对经办机构满意度低、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困难等问题,建议从提升灵活就业人员自身参保能力、构建多层次缴费机制、加大社保政策宣传、提升经办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养老金全国统筹步伐等方面进行政策优化,加快该群体切实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实现“共建共享”。

    2023年05期 v.43;No.200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2K]

劳动教育

  • 认同工匠:工匠伦理建构的关键

    金贵;

    工匠的身份认同包括了工匠对其身份的确认与表达,以及社会对工匠身份的确认与表达。工匠伦理建构中认同工匠至少包括生产力、交往及社会认同三种维度。从工匠的自我认同来说,工匠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升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但是,社会对工匠的认同,还存在认同度不够高的现象。认同工匠使普通的工匠得到普遍关注,为工匠精神向工匠伦理的转换创造条件,会提升工匠的内在驱动力,促进劳动生产率,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具伦理规范性。如此,认同工匠会培育出适合工匠伦理生长的环境系统。

    2023年05期 v.43;No.200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黄鑫;林锦萍;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在学生认知、家庭认可以及社会认同三大层面上存在偏差,现行劳动教育育人体系亟需健全完善。精确剖析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价值意蕴,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以保障体系构建为支撑、以文化氛围营造为驱动,探寻出一条规范化、多元化、常态化、可持续化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3年05期 v.43;No.200 104-10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0K]

文学·历史

  • 香港文学的多重宇宙——2022年香港文坛概述

    骆江瑜;凌逾;

    当历时三年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的影响逐渐消散时,2022年的香港文学终于再次迎来了众声交响、多元拓深的新图景。小说散文持续领跑,学术著作视野开阔,史料考证拾遗补缺,文学活动热烈开展,跨界跨域日渐深入,青年力量不断涌现,当然也有一代学人的辞世使学界不断返顾香港,重省文学。2022年的香港文坛在发展本土文学、坚持港韵与在地性的同时,也不断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同体,构建人文湾区,更推动了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与创新。

    2023年05期 v.43;No.200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 从集体记忆角度看曾心微型小说中的中国认同建构

    杨文奇;

    集体记忆对于群体认同和社会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即便身处海外的华人华侨,依旧会受到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影响。曾心作为泰国第三代华裔,虽然生于泰国,却仍在他的微型小说中体现出浓厚的中国认同。从集体记忆的角度来看,曾心的中国认同建构是以种族特征、民族语言为出发点,以中医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为阵地,将孝道、传宗接代等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为落脚点,逐渐建构起来的。

    2023年05期 v.43;No.200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8K]
  • 陈旭麓的进步史观及其书写实践——以《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为中心

    林嘉悦;

    陈旭麓是20世纪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史学家,他以新陈代谢为线索书写了历史在螺旋中前进的史学叙事。陈旭麓对进步的理解经历了三次变化:从最初的与守旧对立到思考递变,再到对历史哲学的探索。在陈旭麓的新陈代谢叙事中,民众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更替是历史进步的形态,辩证是支撑历史进步的信念。从进步史观的角度考察新陈代谢叙事,可见陈旭麓历史哲学的两大特性:注重反思的学术态度,坚持历史与理论的统一。

    2023年05期 v.43;No.200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 惠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毕业设计作品选登

    <正>惠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2023届毕业设计展围绕“生命·生态·生活”组歌主题进行了探索,从罗浮山养生、龙门农民画丰收节、健身器材设计等小切口开展设计实践,在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美术学(师范)四个专业领域呈现了关于交互设计、文创设计、品牌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研究、国画、书法、油画等形式的120余件作品,体现了美术与设计学院毕业生关注民生、服务地方、勇于担当的大学生风采。

    2023年05期 v.43;No.200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