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称:惠州学院学报 创办日期: 1981 主管部门: 惠州学院 主办单位: 惠州学院 刊期:双月刊 电话: 0752-2529551 Email: xb@hz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553/z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5934 惠州学院学报微信公众号
为实现水下移动机器人自主导航系统的低成本存储测试需求,基于FPGA设计实现水下机器人机载多传感器信息采集与存储系统。硬件系统主要由FPGA控制模块、ADS8365转换模块、Flash存储模块、USB数据读取模块等组成。测试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系统均能够实时准确地完成各通道传感器信号的采集与存储,为水下机器人自主导航系统的低成本存储测试构建提供参考方案。
为提高工业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的位姿精度,引入深度学习,开展对其位姿误差自动补偿方法的设计研究。结合深度学习,建立机器人位姿目标识别定位模型,并在RPN网络中完成模型的迭代和学习;为实现对工业机器人位姿误差的自动补偿控制,导入误差自动补偿模糊控制器;最后将位姿误差及补偿结果输出,实现对工业机器人位姿误差的补偿。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证明,新的补偿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工业机器人运行时的位姿精度,进而促进工业机器人运行质量的提升。
假肢膝关节是义肢的重要承压部件,其材料的选型及轻量化设计对残障人群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假肢关节结构较复杂,其加工常采用增材制造的加工方法。运用Altair Inspire软件对某下肢假肢膝盖关节的前连杆进行模型优化,对初始模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与轻量化设计,并对无形状控制下与双向拔模加镜像对称控制下的2种形状控制的优化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双向拔模加镜像对称的形状控制下为较优解,其质量较原模型减少约75%,最小安全系数为2.0,满足预期轻量化设计的要求,同时,该增材制造的优化模型对于后期零件加工与制造更为便利,为相似零部件结构优化与制造提供可行的参考方案。
为了更高效、准确地对口罩佩戴情况进行检测,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5的口罩佩戴检测方法。该方法以YOLOv5为基础,先对数据集进行数据增强处理,然后在特征提取网络中添加SSP结构,来对特征进行增强,进而提高检测的准确率;网络模型中选用CIoU作为损失函数,训练时灵活修改学习率。最终模型在数据集上的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口罩佩戴检测有98.6%的准确率,有着良好的检测效果。
道路交叉口服务水平的高低正向影响物流网络通行效率。以演达大道—东江东路平面交叉口为对象,采用实地调研法对其交通组织、交通流量和信控机制等进行描述性考察,采用VISSIM建立优化前后交叉口的可视化仿真模型。剖析交叉口现存信号配时、交通管理和通行效率等不完善的问题,从车道功能划分、信号配时、智慧交通与区域交通4个层面,基于Ring-Barrier相位运用Webster法建立早启迟断式信号配时模型并求解。以车均延误时间为评价指标,对比考察优化路径的效用。结果表明:优化后交叉口整体车均延误减少47.30%,服务水平由F提升到D,各进口向车均延误降低15.52%~59.85%,其通行能力显著提高,验证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的可行性。
基于施密特正交化与YT型共轭条件,给出一类修正的YT型共轭梯度算法。新算法的一个重要特性是产生的方向总是满足充分下降条件,且不依赖于任何线搜索。当使用精确线搜索时和合适的参数下,新算法退化为标准的HS方法。在一定条件下,作者证明算法在标准Wolfe线搜索条件下对于一致凸函数与一般函数具有全局收敛性。数值结果表明新算法具有优良的数值性能。
拓展研究著名的不定方程问题-Frobenius问题,给出二元k-可表示Frobenius问题的若干结论及其证明,包括经典互素情况下的二元k-可表示数的上下界和严格分布区间,以及部分不互素情况的二元k-可表示Frobenius问题的相关结论。
面对多水源地多需水地远距离水资源配置问题,合理分配水资源将为缺水危机争取一定的缓冲时间并使水资源达到更高的利用率。论文针对此类水资源配置问题,建立了以供水层和需水层为上、下层的跨地域最优水资源双层规划模型,上层以需水地的水资源配置政策作为上层目标,下层目标函数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实现上层决定方向,下层决定起点的双层控制模式。随后根据5种目标效益,得到不同情形下生态环境型、经济型以及综合型3种供水方案,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合理性,为解决跨地域水资源配置问题提供一种新思路。
通过对广州、惠州市的33个市场的99个豆瓣菜样品的Cd、Pb质量分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GB2)叶菜蔬菜类对污染物限量要求,豆瓣菜样品Cd、Pb质量分数均没有超出标准要求范围,样品全部合格。摄食豆瓣菜风险评估表明:广州、惠州市的市民总体平均食用豆瓣菜的Cd、Pb质量分数EDI值为0.075、0.245μg/(kg·d),分别为FAO/WHO食品添加剂专业委员会建议的最大耐受量的18.75%和17.13%,THQ(Cd)、THQ(Pb)和TTHQ值分别为0.210、0.059、0.269,均小于1,因此,食用调查市场的豆瓣菜是安全的,总体风险较低。
生态源地是维护生态安全的核心区域,适宜的生境是生态源地发挥作用的基础。将惠州陆域生境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源地选取相结合,利用构建的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评估结果,通过粒度反推法并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获取生态源地,验证指标体系评估结果的合理性,结合全市生态保护情况和需求提出生态源地保护建议。结果显示,惠州陆域适宜生境面积占比约为17.06%,综合各景观指数变化情况,采用400 m粒度水平的栅格作为提取生态源地的参照,结合海域保护地范围,最终选取7大生态源地,总面积约3 648.83 km2,约占市域面积的23.00%。建议结合保护地分布、区位特点、生态系统特征等,开展源地及周边踏脚石、重要生态节点和城镇化区域中的生态斑块的协同保护,对湿地群进行整体保护。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确定珠海市有外来杂草66种,隶属于26科57属。对珠海市外来杂草的物种组成、原产地、生活型、生境、发生情况、优势群落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珠海市外来杂草的优势科为菊科、禾本科、苋科、蝶形花科、旋花科,占珠海市外来杂草总数的61.0%;原产自美洲的外来杂草对珠海市容易入侵并造成较大危害,有51种,占77.3%;珠海市外来杂草生活型以草本为主,有53种,占80.3%;路旁生境分布的种类最多的杂草达40种,占29.0%。其中:假臭草的重要值最大,为42.04;相对密度最大,为21.28%;相对频度最高,为9.43%;田间密度最大,为0.67株/m2。通过对珠海市外来杂草的调查与分析,探究该区域杂草发生特点及规律,揭示外来杂草的分布及来源,以期为珠海市加强管理和控制外来杂草提供科学依据。
将海南岛84个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和最邻近指数分析A级旅游景区数量变化特征、空间密度特征以及空间类型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缓冲区分析和叠加分析等方法,探究A级景区时空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海南岛A级景区数量自2009—2022年总体上呈稳步增长的趋势;(2)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南北密集,中部和西部稀少,海口、三亚和琼海为高密度区域;(3)地形地貌、水文水系等自然因素,人口规模、经济基础、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和旅游配套设施社会经济因素对景区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环境质量对景区星级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与星级景区分布呈现反相关的关系。研究成果可为优化区域内旅游发展布局以及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旅游业质量和效益,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红色景区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传播和塑造优质文化的重要载体。粤港澳大湾区内红色景区众多,其运营质量的提升,有助于该湾区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从游客需求出发,以孙中山故里旅游区为例,运用KANO模型,以游客的感知对旅游需求要素进行划分,结合Better-Worse系数对15项需求要素进行重要性排序,得出以下结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景区景观设计,增强红色旅游体验,提高景区服务水平,以此来为粤港澳大湾区其他红色景区运营提升提供一些借鉴。
传播生态学的建立改变了传播学的传播思维,对经典传播模式进行优化与重构。运用传播生态学理念构建当代建筑批评的三角模型,包括社会环境、传播形式和媒介技术等3要素。通过对何镜堂院士的当代经典建筑作品的分析,阐释构建的建筑批评三角模型在建筑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为当代建筑批评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依据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指标对“东江文化研究”栏目2009—2022年刊出的文献,进行主题分布、学科分布、载文量、研究机构及被引、下载频次等统计学和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分析结果,结合地域、学术和传播属性的深入探讨,提出从创新文化专题策划、契合学科与地方特色发展和创新传播展示交流平台等方面提升栏目影响力。
近年来,短视频二次创作版权侵权数量急剧上升,成为构建良好网络生态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内容运营模式视角分析,长、短视频平台内容的生产方式、变现方式、生产扶持方式的不同,是分别造成短视频内容产品难以监管、对于版权的相对忽略、内容创作者短期逐利的原因。从市场化内容生态运营模式涉及的平台与用户关系出发,可从技术增强、市场合作、加强监管等3个方面探索解决问题。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集群建设成为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优先选择。以池州学院大数据专业集群建设为例,提出了“四维”协同的大数据专业集群建设举措,分别从大数据专业集群构建、课程体系重构、平台资源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建立等5方面建设大数据专业集群,并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专业集群建设提供参考。
新工科背景下,国家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不断更新,以匹配时代的发展步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后一道关卡,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高学生工程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推进传统专业的新工科建设至关重要。以安徽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设置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分析新形势下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形成原因,从选题、指导过程、联系国家发展战略、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多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以期为国家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采用融合设计方法,对《建筑制图》课程进行深度改革和实践测试,探究如何将混合式教学策略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以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建筑制图课程思政设计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提高其创新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化学生的思政教育理解,从而为建筑制图及相关领域的教学提供一个全新的教学策略和视角。
《聚合物合成工艺学》是高分子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业生产问题,以及进行创新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聚合物合成工艺学》教学存在“重教学、轻实践”的问题,通过新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制作课程学习指南和章节任务单,构建课程案例库,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训课程内容,确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经过教学课程设计的初步探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文献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正>《惠州学院学报》是惠州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物立足“理论性、地方性和应用性兼顾”的办刊宗旨,突出“编辑、传播与交流三位一体”的运作策略,“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服务求声誉”,具有较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本刊为文理合刊,逢双月月末出版,其中第1、2、4、5期刊发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文章,第3、6期刊发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