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称:惠州学院学报
创办日期: 1981
主管部门: 惠州学院
主办单位: 惠州学院
刊期:双月刊
电话: 0752-2529551
Email: xb@hz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553/z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5934

惠州学院学报微信公众号


专题:教育高质量发展

  • 新型研究型大学特征研究——基于国内外六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分析

    龙静;叶秦;

    新型研究型大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梳理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历程,提出其在研究型大学基础上以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为核心而演变的新的高级阶段。通过对比国内外六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实践,结合我国国情,创新提出在众多特征中其隐形特征是新型研究型大学最根本、最核心的特征,概括为四个融合,即学校发展与国家战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机融合的高标准办学定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融合的创新生态文化;知识传授、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者有机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国情与国内外一流研究型大学成功办学经验有机融合的治理创新模式,通过对特征剖析以期促进中国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对我国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2024年02期 v.44;No.203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4K]
  • 澳大利亚学校本位的学徒培训经验与启示

    贺芳;陈伟;薛亚涛;

    普职融通是当代教育的热点议题。澳大利亚学校本位的学徒培训是为了补充技能短缺行业劳动力的需求,加强高中普职深度融合的需要以及在一系列政策法案的推动下产生。学校本位学徒培训项目在企业、学校、各类培训组织之间的协作下得以推进,有着相对明确的学徒选择标准;各主体之间分工明确,跨组织协作;基于工作岗位需求,将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相融合;在联邦政府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筹措多元渠道资金。借鉴澳大利亚学校本位学徒培训的发展经验,积极引导我国部分普通高中转型为综合性高中;推动制度创新保障项目的实施;多元资金筹措保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02期 v.44;No.203 11-1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8K]
  • 高校实践教学评价的目标游离模式建构与应用

    林子睿;

    针对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评价中容易出现的考核不严谨、管理松散、考核方式不适用等问题,借鉴目标游离模式的评价模型,结合实践教学的特点,建构以“前设评价—跟进评价—后设评价”为核心的高校实践教学评价的目标游离模式。这套模式的应用,有其具体的阈限,需多方联动、整合教学资源,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在做好前期调研的同时试点推进。

    2024年02期 v.44;No.203 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 协同治理视域下佛山市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研究

    袁子媚;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新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也是城市发展永葆生机的源泉。以佛山市职业教育为例,通过剖析当地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发现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政校行企多元主体协同发展不足等问题,构建“四联动、三循环、三促进”佛山职业教育适应性协同治理体系,明晰政府、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等主体定位,提出多元协同治理优化路径。

    2024年02期 v.44;No.203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1K]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三重逻辑

    孟凡平;

    就价值逻辑而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现实需要;就理论逻辑来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整体性原理的根本体现,是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运用;就实践逻辑来看,“同向”解决的是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同行”解决的是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学内容并行的理念和能力。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

    2024年02期 v.44;No.203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 文明实践助力大湾区青少年爱国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钟均宏;

    大湾区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文明实践活动成效显著,但在助力爱国主义教育,联动湾区力量,协同培育青少年上有待提升。大湾区各市构建以示范引领、凝聚辐射为标志的内地中心城市文明实践;打造以基层社区、乡镇农村为主体的重要节点城市文明实践;建设以融合协调、整体联动为特征的港澳中心城市文明实践,已形成大湾区文明实践的特色。以文明实践为载体,培育大湾区青少年的爱国教育,将使文明实践成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增长的强劲动能。

    2024年02期 v.44;No.203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大湾区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

  • 惠州罗浮山民宿产业现状剖析及发展对策

    谢一萱;

    基于惠州罗浮山民宿调研数据,与罗浮山地区的政策、经济、交通区位与康养资源优势,剖析罗浮山民宿在经营特色、产业融合与具体设计方面的现存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为助力罗浮山民宿差异化发展,建立罗浮山康养民宿品牌发挥作用。

    2024年02期 v.44;No.203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 惠州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严婉琳;周大镯;

    近年来,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针对惠州市情,采用时域溢出指数模型与频域溢出指数模型,研究分析时域与频域维度下惠州市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第一,惠州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金融业与房地产行业之间存在显著的风险溢出效应。第二,金融行业扮演最大的净冲击传播者,第一产业扮演着唯一的净冲击接收者。第三,第一产业受到金融体系的风险传递冲击最大,其次是房地产行业;金融行业接收到的风险溢出效应主要来自房地产行业。第四,惠州市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风险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长期效应中,而短期风险溢出效应较小。研究结果对中国区域性风险溢出与惠州市风险溢出效应防范化解具有一定启示。

    2024年02期 v.44;No.203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 艺术与和谐共生:社区治理的路径探索——以广州首个艺术友好型社区为例

    钟颖霏;彭灵灵;

    打造艺术友好型社区,是运用表达性艺术的方式促进社区住户进行自身关照、他人关照,从而减少社区治理中的矛盾产生,形成具备真实社交以及凝聚力的社区特色,营造更具活力的社区氛围。基于艺术视角,运用深度访谈与实践调查法,探索文化手段这种新型管理手段对社区治理路径的影响,包括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弱化社区矛盾以及提高自治能力等。聚焦于艺术为社区治理赋能的角度,案例社区展示了搭建社区居民互动平台、依托文化手段打造社区独特氛围、筹办公共活动减少社区矛盾等三种路径,促进社区治理自治程度的提高与治理路径多样化。

    2024年02期 v.44;No.203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经典作家作品研究

  • 明清《金瓶梅》接受现象中的互文性特征分析

    王凌;

    明清《金瓶梅》接受现象呈现显著的互文性特征:早期读者通过以《诗经》《史记》等经典为参照标榜小说的功能与成就;痴迷文法的评点家们一方面通过细读破解文本内部对应结构的隐喻,一方面围绕同类问题展开文本之间的对话;世情小说的作者们则通过建构新故事对原作进行主题诠释与艺术演绎。这种对文本之间以及文本内部各种关联的执着探寻是由国人特殊的“互系性”思维方式,祖述前圣、显隐互补的创作原则,以及交相引发、旁征博引的阐释习惯等合力造成,不仅存在于《金瓶梅》的接受互动中,也普遍存在于国人的文学阐释传统之中。

    2024年02期 v.44;No.203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 张读《宣室志》与晚唐前期士人心态——以宦官擅权为专题的考察

    田玉芳;

    晚唐前期,宦官专权问题日益严重,严酷的政治环境严重挤压了以儒士为主体的文官群体的生存空间,“甘露之变”的发生更加使得一代士人的心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一转元和时期的积极进取、力求中兴而为全身避祸、明哲保身,这种变化在士人的诗文小说中均有展现。晚唐前期小说家张读所撰《宣室志》有不少在“甘露之变”中遇害的文官相关故事的记载,集中展现了晚唐前期士人对待宦官擅权问题的态度,体现了晚唐士人的心态变化情况。

    2024年02期 v.44;No.203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 论唐代梅关古道赠答送别诗的情感体验

    周婷;

    唐代梅关古道赠答送别诗饱蘸深情,其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三:一是书写离别之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二是描写世情的艰难,唐代文士经过梅关古道多因仕宦不如意,生存艰难之际颇有世情冷漠之感;三是宦情的尚志追求,有唐一代党争激烈,士大夫遭遇贬谪较为频繁,仕宦一途遭受挫折,故于赠答送别诗中流露出归隐之情。唐代文士所创作的这些梅关古道赠答送别诗作是其社会交际的真实记录,更是其情思意绪的折光和投影,寄寓着唐代文士人生失意之际的真情流露。

    2024年02期 v.44;No.203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 苏轼长题日记体诗对“以文为诗”的发展

    杨雅茜;

    日记体诗的长题者在宋代的数量倍超前代,多记日常生活与感触,体现了宋诗私人化、日常化的典型特征,苏轼的长题日记体诗在艺术性上实现了对“以文为诗”的发展。首先,苏轼长题日记体诗题具有的散文特质,体现出日记文体对诗题的渗透。其次,苏轼长题日记体诗的内容因其文以载道的性质具有文的特征,其长题日记体诗的叙事与苏轼仕宦经历有密切关联。最后,苏轼长题日记体诗是对杜甫、韩愈“以文为诗”的新发展,是其重视自然的文艺观的直接反映,也是其文道并重观念的间接反映。苏轼以其长题日记体诗创作丰富了“以文为诗”的内涵。

    2024年02期 v.44;No.203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7K]
  • 论刘长卿的夕阳书写及其诗史影响

    张世姚;

    刘长卿诗歌中有大量关于夕阳的描写。他常以素笔,简练书写个人经历和社会现实,突出了其夕阳书写平淡自然的创作风格;此外,他的夕阳书写以五言居多,诗中的意象多呈现出清空淡远的面貌。他在夕阳诗中展现了其坎坷人生下的隐逸之思,表达了自己两遭贬谪、漂泊在外的羁旅愁思;同时,又强调了其对人生短暂、时光流逝的生命意识的感慨。刘长卿的夕阳书写既是对魏晋盛唐诗人的接受与新变,又对晚唐夕阳书写产生了深远的价值。

    2024年02期 v.44;No.203 88-9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4K]

编辑出版与传媒研究

  • 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新兴国家传播的实证分析(2013—2023)——基于甘姆森诠释包裹理论

    何国平;李婉楹;何燕;汪良玉;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2013-2023),作为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和载体,中医药文化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广泛传播。以俄罗斯、印度、南非三个既是金砖国家、又是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全球南方新兴国家为案例,以甘姆森诠释包裹为理论框架、以这三个国家十年间中医药文化报道为样本进行基于内容分析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印度对社会背景和政府归因更聚焦、俄罗斯对中医药评估和后果与影响较为关注、南非重点强调生态背景和中医药归因;三国媒体中医药文化报道装置主要采用描述装置和论据装置,隐喻和短语较少;历时看,屠呦呦获诺奖(2015年)引发印度对本国医学发展的省思,激发俄罗斯对中华传统医学更大兴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关于中医药文化的讨论更为广泛多元,舆论出现两极分化;三国媒体中医药文化报道的框架装置和推理装置间存在相关性。

    2024年02期 v.44;No.203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0K]
  • 国外媒体公众信任度的变化及对我国媒体运作的启示

    徐志武;邹讯;

    在系统爬梳近五年国外媒体公众信任度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国外媒体公众信任度变化的趋势、影响、动因以及对我国媒体运作的启示四个方面探究媒体信任问题。研究发现,国外媒体的公众信任度普遍呈下降趋势。制度、媒体环境、用户自身等因素是驱动国外媒体公众信任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外媒体公众信任度变化对我国媒体运作的启示。

    2024年02期 v.44;No.203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8K]
  • 健康中国战略下医疗题材纪录片叙事伦理建构

    蔡绍硕;

    展现中国医疗行业探索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路径的医疗题材纪录片,通过影像叙事再现了健康中国战略下现实医疗行业的新发展景象,同时在叙事伦理建构中实现了大众对医患关系的重新认知。从叙事文本来看,纪录片运用图像、声音、文字等模态呈现出健康中国行动后医疗行业的发展新貌;从叙事策略来看,健康中国战略的内涵通过互文性及隐喻与转喻在理性科普与温情沟通中得以阐释;从叙事功能来看,纪录片有助于通过情感动员加速良好的医患互信生态构建,并促发媒介集中叙事形塑大众的健康中国认同。

    2024年02期 v.44;No.203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3K]

哲学

  •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分工与生产方式关系思想

    吴敏;严卿;

    生产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将社会分工与生产力、交往形式相结合,强调社会分工在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反过来推动自身不断细化,指出社会分工的不同阶段就是所有制的不同阶段,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和阶级矛盾。《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社会分工与生产方式关系的思想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宏伟思想的理论基石,同时也为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和新发展理念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2024年02期 v.44;No.203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1K]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波德莱尔——论本雅明《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

    康欣欣;李茂增;

    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本雅明批判波德莱尔过分夸大了作者和作品独立性的革命力量:波德莱尔迷恋诗歌暴动和现代主义英雄对社会的破坏性,而不知革命的真正力量是无产阶级;闲逛拱廊街和移情人群,看似是对劳动异化的反抗,实际已沦为出卖劳动力的商品;为实现艺术自律而提出的现代主义美学理论,因生产脱离社会现实的虚假意象反而壮大了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的声势。本雅明超越了波德莱尔,转变为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旨在发动一场真正的技术革命,以推动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

    2024年02期 v.44;No.203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1K]

  • 印象罗浮系列——会仙桥

    李晓斌;

    <正>~~

    2024年02期 v.44;No.20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 跪乳图:梁鼎芬父母墓前石像生拓本及题词

    朱万章;梁基永;关建人;

    <正>拓本源由:梁鼎芬(1859—1919),光绪六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湖北按察使等职,1886年受聘为惠州丰湖书院山长。2023年秋冬,我校东江文化研究院关建人院长率队四次登上广州白云山莲花台古墓群开展田野考察,确定了梁鼎芬父母合葬墓遗址。该墓为灰砂夯筑的山手墓形制,坐北向南,面积约200平方米。神道旁的石狮、石羊、石马、翁仲四组石像生分别刻有不同的祭辞,这在岭南是极为罕见的。石像生祭辞均为梁鼎芬撰文,由其子梁学贽所书,流露出感人的孝亲情怀。当中,较清晰可辨的石羊祭辞是:“敬汝孝,吾不如,吁。”这四组石像生祭辞的发现,实证了梁鼎芬以孝立身,以孝育人,以孝传家的一贯品格。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马忠文研究员评价:历史解释要靠史料说话,史料的收集与辨析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惠州学院关先生团队采获的梁鼎芬父母墓石像生祭辞拓本,是研究梁鼎芬文化价值具说服力的证物。

    2024年02期 v.44;No.203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