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反思与超越:当代岭南建筑学派研究进展Construction,Reflection and Transcendence:Research Progress on Contemporary Lingnan Architecture School
郦伟;郦诗原;
摘要(Abstract):
本文以1980年以来岭南建筑学派研究的文本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实践性的建筑历史与文本性的建筑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即从文本研究出发,将当代岭南建筑学派研究视为一个不断建构、反思与超越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岭南建筑学派研究的进展进行梳理与评述。当代岭南建筑学派研究以何镜堂"两观三性"为标志,对学派思想和实践进行了具有哲学深度的系统整理与理论建构,为当代岭南建筑学派超越地域性建筑流派的思维定势,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KeyWords): 当代岭南建筑学派;建筑理论;“两观三性”;文化现实主义;建筑批评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2011010001601);;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项目(2011ZA01)
作者(Authors): 郦伟;郦诗原;
DOI: 10.16778/j.cnki.1671-5934.2011.06.01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何镜堂,黄骏,刘宇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发展历程回顾[J].南方建筑,2010(4):68-71.
- [2]唐孝祥,陈吟.岭南建筑学派的教育特色初探[J].华中建筑,2010(10):190-192.
- [3]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M].王贵祥,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 [4]薛求理.建造革命:1980年以来的中国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8.
- [5]贝聿铭.贝聿铭谈建筑创作侧记[J].建筑学报,1980(4):19—21.
- [6]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38.
- [7]曾昭奋.建筑评论的思考与期待——兼及“京派”、“广派”、“海派”[M]∥《建筑师》编辑部.建筑师:第17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5-18.
- [8]艾定增.神似之路——岭南建筑学派四十年[J].建筑学报,1989(10):20-23.
- [9]周卜颐.发展中国新建筑的希望在岭南[J].建筑学报,1992(9):33-35.
- [10]邹德侬.现代中国建筑史[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 [11]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论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38.
- [1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44.
- [13]陆元鼎.岭南人文.性格.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 [14]薛求理.建造革命:1980年以来的中国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44.
- [15]石安海.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 [16]何镜堂,张利,倪阳.东方之冠: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J].时代建筑,2009(4):60-65.
- [17]何镜堂,张利,倪阳.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J].建筑学报,2009(6):10-13.
- [18]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馆创作设计团队.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创作构思[J].南方建筑,2008(1):78-85.
- [19]郦伟,唐孝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当代岭南建筑学派视野中的“中国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6-92。
- [20]卢永毅.中国馆,建筑与国家身份[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34.
- [21]陈昌勇,肖大威.以岭南为起点探析国内地域建筑实践新动向[J].建筑学报,2010(3):68-73.
- [22]冒亚龙.独创性与可理解性——基于信息论美学的建筑创作[J].建筑学报,2009(11):18-20.
- [23]张昊.建筑与存在——以郎香教堂和中国馆为例看中国当代建筑本质的回归[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0-114.
- [24]彭一刚.序[M]∥何镜堂.当代中国建筑师——何镜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8.
- [25]叶珉.岭南建筑的实践与现代建筑的创作设计[J].新建筑,2008(2):26.
- [26]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分析与批判[M].北京:中国筑工业出版社,2000:149.
- [27]魏春雨.感知“新岭南学派”[J].新建筑,2008(2):23.
- [28]李保峰.时代造就“岭南学派”[J].新建筑,2008(2):27.
- [29]肖大威.务实创新勤学问,岭南建筑更辉煌——纪念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创立70周年[J].建筑学报,2002(9):15.
- [30]肖毅强,施亮.夏昌世的创作思想及其对岭南现代建筑的影响[J].时代建筑,2007(5):32-37.
- [31]陈吟,唐孝祥.夏昌世建筑思想初探[J].南方建筑,2010(2):42-45.
- [32]何镜堂.岭南建筑创作思想——60年回顾与展望[J].建筑学报,2009(10):39-41.
- [33]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楠,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108.
- [34]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G].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5:8.
- [35]石安海.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卷[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4.
- [36]王受之.建筑中的国语[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84-88.
- [37]彼得.罗,关晟.传承与交融——探讨中国近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2-63.
- [38]何镜堂,刘业.纪念一代建筑宗师夏昌世[J].新建筑,2002(5):50-51.
- [39]彭长歆.地域主义与现实主义:夏昌世的现代建筑构想[J].南方建筑,2010(2):36-41.
- [40]吴焕加.中国建筑.传统与新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 [41]顾孟潮.莫伯治与他的新表现主义建筑艺术[J].世界建筑,2001(3):89-92.
- [42]曾坚,蔡良娃.中国文脉下的建筑美学体系建构与理论分析[M]∥张钦楠,张组刚.现代中国文脉下的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07-372.
- [43]曾坚,蔡良娃,曾鹏.传承、开拓与创新——何镜堂先生及其建筑团队的创作思想与艺术手法分析[J].新建筑,2008(5):12-15.
- [44]刘业.现代岭南建筑发展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 [45]王扬.当代岭南建筑创作趋势研究:模式分析与适应性设计探索[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 [46]燕果.珠江三角洲建筑二十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 [47]何镜堂,王扬.当代岭南建筑创作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7):65-69.
- [48]刘业,陆琦.再造岭南建筑的辉煌——96广东省首届青年建筑师学术研讨会综述[J].华中建筑,1997(1):55.
- [49]高旭东.创新后的困惑——岭南文化与岭南建筑[J].南方建筑,1998(2):90-91.
- [50]黄金乐,樊磊,童仁.岭南建筑的特色哪里去了[J].南方建筑,1998(4):17-18.
- [51]郑振纮.岭南建筑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渊源[J].建筑学报,1999(9):39-41.
- [52]蔡德道.岭南建筑是否已消失[M].∥杨永生.建筑百家评论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66-69.
- [53]郑振纮.不惑之年的困惑——评析岭南建筑的后劲[M].∥杨永生.建筑百家评论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70-74.
- [54]陆元鼎.岭南人文.性格.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68-169.
- [55]刘业.现代岭南建筑发展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160-161.
- [56]唐孝祥.试论岭南建筑及其人文品格[J].新建筑,2001(6):63-66.
- [57]肖毅强.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现代性”思考[J].新建筑,2008(5):8-11.
- [58]刘宇波.回归本源——回顾早期岭南建筑学派的理论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9(10):29-32.
- [59]孙一民.岭南建筑与岭南精神[J].新建筑,2008(5):4-5.
- [60]陈昌勇,肖大威.以岭南为起点探析国内地域建筑实践新动向[J].建筑学报,2010(3):68-73.
- [61]邹德侬,王明贤,张向炜.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纵览[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9:349.
- [62]赵辰.对于“华南建筑”的感想[J].新建筑,2008(2):23.
- [63]刘克成.中国建筑现代化的一条成功之路[J].新建筑,2008(2):26.
- [64]孔宇航.整体性与另类传统[J].新建筑.2008(2):26.
- [65]李保峰.时代造就“岭南学派”[J].新建筑,2008(2):27.
- [66]汪原.从“华南现象”走向“岭南学派”[J].新建筑,2008(5):6-7.
- [67]詹姆逊.单一现代性[M].王逢振,译.∥王逢振.詹姆逊文集:第4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0.
- [68]何镜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J].建筑学报,1996(3):10.
- [69]何镜堂.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J].建筑学报,2002(9):16-18.
- [70]何镜堂.岭南建筑创作思想——60年回顾与展望[J].建筑学报,2009(10):39-41.
- [71]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6:11.
- [72]李保峰.时代造就“岭南学派”[J].新建筑,2008(2):27.
- [73]郦伟.当代岭南建筑学派的传承与超越[N].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文岭南,2011-3-31(2).
- [74]迈克尔.海斯.批判性建筑:在文化和形式之间[J].吴洪德,译.时代建筑,2008(1):116-121.
- [75]赵敏.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2010春季版)[J].建筑创作,2010(6):28-43.
- [76]罗伯特.文丘里.建筑,作为城市复杂环境中的悖论现象[M].∥卢永毅.建筑理论的多维视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99-316.
- [77]S HALLl.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1997:2.
- [78]WILLIAMS R.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M].London:Fontana Press,1983:90.
- [79]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6.
- [80]韩小磊.对第五代的文化突围[J].电影艺术,1995(2):58-63.
- [81]吴良镛.从“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起步[J].城市规划,2010(2):9-12.
- [82]周莉华.何镜堂建筑人生[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