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相好”与六朝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审美The Buddha's "Good Appearance" and the Female Images Aesthetics in the Literary Works of the Six Dynasties
徐世民;
摘要(Abstract):
佛陀"相好"是佛经中对佛陀非凡形貌的描述,在佛经中具有重要地位。自汉译佛经开始以来即广泛流行,其具有的唯美化和女性化特征对六朝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描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六朝诗歌中的以"月"喻眉,小说《汉宫春色》中全面的"相好化"描写,以及六朝"丑妇"文学的兴起,都与"相好"有着深刻的关系。乃至一些作品中似显似隐性的用语也与"相好"有关。这种影响一方面与六朝"文学自觉""声色大开"观念同步,另一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相关作品的年代断限有特殊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佛陀“相好”;以月喻眉;《汉宫春色》;“丑妇”文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18YJC751056)
作者(Authors): 徐世民;
DOI: 10.16778/j.cnki.1671-5934.2022.01.01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5册[M].台北:世桦印刷企业有限公司,1974.
- [2]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 [3]清虫天子.香艳丛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 [4]慧皎.高僧传[M].汤用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
- [5]伏俊琏.敦煌本《丑妇赋》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J].社科纵横,1994,50(1):26-28.
- [6]纪昀.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95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 [7]王天海.荀子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 [8]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 [9]严可均.全隋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 [10]鲁迅.古小说钩沉[M].长沙:岳麓书社,1997.
- [1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 [12]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第3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
- [13]干宝.搜神记[M].曹光甫,王根林,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 [14]陶潜.搜神后记[M].曹光甫,王根林,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 (1)见张海沙、徐世民《佛陀“相好”与六朝男性审美形象女性化》,《文艺研究》2015年第10期。
- (2)上述引文均出自逮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 (3)关于《大智度论》及佛陀“相好”的流行接受,具体见徐世民《宫体诗与佛教关系新证》(《文艺评论》2015年第10期)及张海沙、徐世民《佛陀“相好”与六朝男性审美形象女性化》(《文艺研究》2015年第10期)二文,兹不赘述。
- (4)关于佛陀“相好”与佛教造像的唯美化和女性化特征,详见张海沙、徐世民《佛陀“相好”与六朝男性审美形象女性化》(《文艺研究》2015年第10期)及徐世民《观音女性化新论》(《五台山研究》2015年第4期)二文,兹不赘述。
- (5)由于佛经中涉及以上具体“相好”特征太多,注释起来比较繁琐,故统一以《大智度》为例,具体见《大正藏》第25册,第681、684页。另,这些特征在《大智度论》之前的各译经中都已出现。主要的如后汉竺大力、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卷上菩萨将品身品第二,后汉支曜译《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吴支谦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梵摩渝经》,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德光太子经》《佛说离垢施女经》《宝女所问经》卷第四三十二相品第九、《贤劫经》卷第三三十二相品第十、《普曜经》卷第二,欲生时三十二瑞品第五等,读者可自行参看。
- (6)《登徒子好色赋》虽有“又疖且痔”之语,然该文真伪尚有争议,不足为据。见徐世民《<登徒子好色赋>与佛经》,《理论月刊》2018年第5期。
- (7)以上《汉宫春色》中的例子具体见原文,为免繁琐,不再一一标注页码。
- (8)具体详见徐世民《<登徒子好色赋>与佛经》,《理论月刊》,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