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建筑艺术的现代性审视:透过一座岭南城市的窗口Research on the Modernity of Architectural Ar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rough the Window of a Lingnan City
胡超文;
摘要(Abstract):
以改革开放以来惠州的城市建设为样本,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建筑艺术的现代性主题中历史与现实的深层纠葛、强烈而模糊的身份认同以及高科技时代的地域文化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将继续蔓延;中国宫殿样式转向景观建筑领域寻求突破并获得了广泛的传统身份认同,但这种影响也造成了对国家内部地域差异的忽视,阻碍了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未来的建筑创作应该以尊重地方自然环境、生态特征并经济合理地运用有限资源为最后底线和根本原则,用建筑的艺术语言展现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
关键词(KeyWords): 惠州;建筑艺术;现代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GD10XYS04)
作者(Authors): 胡超文;
DOI: 10.16778/j.cnki.1671-5934.2011.03.01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M].田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4.
-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 [3]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4.
- [4]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6.
- [5](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3.
- [6]艾森斯塔特SN.反思现代性[M].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6:37-91.
- [7]艾森斯塔特SN.反思现代性[M].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6:281.
- [8]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7.
- [9]惠州市城市建设志编纂小组.惠州市城市建设志[M].1992:11.
- [10]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25.
- [11]惠州市城市建设志编纂小组.惠州市城市建设志[M].1992:95.
- [12]邹德依,刘丛红,赵建波.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学报,2002(5):4-7.
- [13]秦红岭.全球化语境下建筑地域性特征的再解读[J].华中建筑,2007(1):2-12.
- [14]梅季魁,罗鹏,陆诗亮.惠州体育馆设计[J].建筑学报,2004(11):36-39.
- [15]罗桂勤.南昆山的新生村落—十字水生态度假村[J].建筑学报,2009(1):36-37.
- [16]陈占彪编.清末民初万国博览会亲历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46.
- [17]徐千里.从中国文化到建筑现代性—思想的角度和轨迹[J].新建筑,2004(1):40-43.
- [18]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台北:商务出版社,1989:138.
- [19]陈志华.北窗杂记[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13.
- [20]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M].北京:线装书局,2006:50.
- [21]郦伟.意识形态与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探索[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6):87-93.
- [22]卢永毅.建筑:地域主义与身份认同的历史景观[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9-48.
- [23]刘大椿.科技与文化整合的两个问题—对传统文化与西方化的反思[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5.
- [24]郦伟.当代中国建筑的意识形态批评:在文化与形式之间[J].学术研究,2010(7):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