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研究综述A Review of Historic Areas Protection in China since 2000
胡超文;
摘要(Abstract):
通过对近十年有关文献的分析整理,总结出我国历史地段研究领域三版块、四角度共七个方面的内容:对概念、类型、特征的研究;对原则、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对保护理念与模式的研究;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从文化与社会学的角度;从旅游开发的角度;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历史地段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KeyWords): 历史地段;保护;综述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GD10XYS04)
作者(Authors): 胡超文;
DOI: 10.16778/j.cnki.1671-5934.2011.06.01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景慧.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进展[J].北京规划建设,2011(3):21-24.
- [2]戴湘毅,王晓文,王晶.历史街区定义探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5):36-39.
- [3]曾琼毅.文化遗产框架下历史街区概念的诠释[J].四川建筑,2010(3):17-18.
- [4]李光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相关概念解析[J].山西建筑,2009(19):20-21.
- [5]李晨.“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生成、解读与辨析[J].规划师,2011(4):100-103.
- [6]吴宇强.产业类历史地段城市更新空间策划——武汉龟北地区[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 [7]张鲜明.上海市郊区历史地段街巷空间保护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 [8]文隽逸.山地历史地段的城市更新问题研究[J].山西建筑,2010(5):27-28.
- [9]陈婷婷.论我国城市护城河历史地段的特色回归[J].新建筑,2006(3):26-29.
- [10]王超.兰州河口村历史地段保护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0.
- [11]孙丽.近代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青岛“小鱼山历史街区”为例[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 [12]张帅.济宁古运河历史地段城市设计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9.
- [13]吕楠.西安城墙内侧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研究[J].规划师,2010(12):46-49.
- [14]杨施悦.苏州临河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 [15]张鲜明,蔡军.上海市郊区历史地段街巷的类型与特征[J].华中建筑,2010(1):87-90.
- [16]任树强,徐雷,王卡.杭州湖边邨历史街区的空间特征及场所精神[J].建筑与文化,2010(12):84-85.
- [17]关也彤.上海衡山路历史街区的景观空间特征分析与保护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 [18]杨新海.历史街区的基本特性及其保护原则[J].人文地理,2005(5):48-50.
- [19]王景慧.保护历史街区的政策与方法[J].上海城市管理学院学报,2001(6):9-11.
- [20]王世仁.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取向原则——兼议南池子保护试点工程[J].北京规划建设,2004(2):105-108.
- [21]王耀兴.市场经济条件下历史街区保护中的资源利用原则探讨[J].重庆建筑,2006(10):27-30.
- [22]陈曦.论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的原则和手段[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125-128.
- [23]董慰,吴婷婷.面向未来不确定性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方法研究——以广州市上下九商业街区为例[J].南方建筑,2011(1):59-63.
- [24]严铮.对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多元化的历史街区保护方法初探[J].城市,2003(4):40-42.
- [25]刘奔腾,董卫.基于分层思想的历史地段保护方法探讨——以明孝陵神道南段保护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8(10):19-23.
- [26]祝莹.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类型学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6):57-60.
- [27]吴萍.历史街区分层方法初探[D].南京:东南大学,2005.
- [28]庞前聪,詹庆明,吕毅.激光遥感技术——古建筑与历史街区保护的新契机[J].中外建筑,2008(2):121-124.
- [29]胡明星,董卫.GIS技术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学报,2004(12):63-65.
- [30]胡云,黎志涛.常州市青果巷历史地段“有机更新”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71-78.
- [31]陈沧杰,王治福.基于城市再生理念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无锡“南长古运河片区”概念规划的探索[J].城市建筑,2010(2):57-59.
- [32]刘丛红,刘定伟,夏青.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持续发展——天津市解放北路原法租界大清邮政津局街区概念性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06(12):34-36.
- [33]吕梁.避免历史保护中的“千城一貌”——基于城市特色理念的历史地段多样化保护方式探索[J].规划师,2008(S1):66-69.
- [34]张明欣.经营城市历史街区[D].上海:同济大学,2007.
- [35]孙丽.和谐理念在青岛小鱼山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J].现代园林,2009(03):27-29.
- [36]孟祥宏.基于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开发[D].西安:长安大学,2009.
- [37]黄焕.文化生态理念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汉市青岛路历史街区为例[J].规划师,2010(5):61-67.
- [38]阮仪三,顾晓伟.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6.
- [39]汪芳,刘迪,韩光辉.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的“活态博物馆”理念探讨——以山东临清中洲运河古城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0(5):159-162.
- [40]梁影君,华晨.后现代规划设计理念在历史街区更新保护中的应用[J].规划师,2008(2):14-18.
- [41]王敏,田银生,袁媛.基于“混合使用”理念的历史街区柔性复兴探讨[J].中国园林,2010(4):57-60.
- [42]张康建,华晨,陈怡.“运河开放式博物馆”理念下的历史街区解读——以杭州小河直街为例[J].建筑与文化,2009(10):108-109.
- [43]郑利军.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 [44]黄勇.三峡库区历史街区“主题公园”保护更新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5-79.
- [45]梁乔.历史街区保护的双系统模式的建构[J].建筑学报,2005(12):36-38.
- [46]刘雪菲.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探析[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1.
- [47]韩晓莉,李志民,宋功明.城市历史地段更新模式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6-40.
- [48]陈晓悦.北池子历史街区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改造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7.
- [49]岳欢.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城市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 [50]王松仪.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 [51]王建国,蒋楠,周玮.基于城市设计的产业类历史地段再生途径——以南京市7316厂地块改造为例[J].建筑学报,2011(7):26-30.
- [52]吴强.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以安徽东至尧渡老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为例[J].城市规划,2007(5):93-96.
- [53]周延.扬州“双东”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与建筑艺术特色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
- [54]褚金.历史文化名城中钟鼓楼历史地段空间形态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
- [55]汪芳,严琳,朱震峻.历史地段功能更新中“苑、院、坊”空间形态研究——以无锡惠山古街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09(6):133-138.
- [56]陈晶.汉水流域的城镇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及其保护策略研究——以襄樊地区典型历史街区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 [57]黄健文,徐莹.从城市形态的角度探析广州南华西街历史街区的特色要素[J].建筑学报,2007(11):79-83.
- [58]王琦,王力.融旧立新——历史街区建筑创作实践[J].福建建筑,2011(3):22-25.
- [59]董艺.历史街区中新建筑实践策略初探——以上海市衡山路12号精品酒店概念设计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2008.
- [60]产斯友.刍议历史地段插建建筑形态设计[J].华中建筑,2010(5):66-69.
- [61]夏健,王勇.历史街区重建建筑设计策略[J].工业建筑,2010(4):33-38.
- [62]李浈,雷冬霞.历史街区传统建筑修复设计探析[J].新建筑,2006(5):14-19.
- [63]吕锋.中山路南宋御街历史街区的消防安全保障措施[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8):715-717.
- [64]李新建,李岚.历史街区保护中的适应性消防对策[J].城市规划,2003(12):55-59.
- [65]王冉冉.天津意租界历史街区景观环境艺术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 [66]李敏,魏忆凭,蔡艳文.景观设计引导的古城活化实践——以广东龙川佗城历史街区修复设计为例[J].南方建筑,2011(3):11-15.
- [67]张莹.城市历史街区的环境标识系统研究——以南京夫子庙地区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 [68]田晓.城市历史地段在开发规划中的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 [69]江昼.城市景观标识设计中富含城市特色的视觉造型基础元素之提炼——以南京市历史街区景观标识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07(3):143-146.
- [70]李农,尹正姝.城市历史街区景观照明规划方法初探[J].照明工程学报,2006(3):46-50.
- [71]梁雪春,达庆利,朱光亚.我国城乡历史地段综合价值的模糊综合评判[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4-46.
- [72]黄晓燕.历史地段综合价值评价初探[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 [73]梁武伟,黄玮玮.基于价值认知基础上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J].广西城镇建设,2009(10):101-104.
- [74]李鑫.多元文化视野下传统商业街区的保护与更新[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 [75]杨宏烈,徐铭.构建历史街区民间文化产业群——广州恩宁路骑楼街区的保护创意[J].热带地理,2007(6):569-574.
- [76]龚蓉.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初探[D].西安:长安大学,2008.
- [77]盛洁.文化消费视角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 [78]李和平,张邹.文化生态视角的历史街区保护——以重庆金刚碑历史街区为例[J].城市建筑,2011(8):48-51.
- [79]冯天甲.文化基因解析在五大道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2010.
- [80]戴湘毅.历史街区的文化意象及其旅游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 [81]张茵.历史地段文化资源的保护动力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 [82]李建波.探寻历史地段的幸福与尊严——从南京城南历史保护社会讨论事件说起[J].江苏城市规划,2010(11):11-16.
- [83]李叶军,刘思璇.人居理论视角下的空间与社会形式解读——以长沙太平街历史街区为例[J].中外建筑,2010(10):87-88.
- [84]苏一芳.在文化交流中发展的古代三坊七巷——一个著名历史街区成长动力的社会学考察[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 [85]戴湘毅,王晓文,王晶.历史街区居民保护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以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为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2):74-78.
- [86]赵万民,彭薇颖,黄勇.基于社会网络重建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重庆市长寿区三倒拐历史街区为例[J].规划师,2008(2):9-13.
- [87]郭琪.北京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中弱势群体居住问题及改善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6.
- [88]柳思勉.长沙市历史街区保护利用中原居民居住问题的解析与对策[D].长沙:湖南大学,2008.
- [89]龚鸽.基于老龄化背景下杭州居住性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 [90]张维亚.城市历史地段旅游开发中吸引力-承载力矩阵的应用——以南京内秦淮河历史地段为例[J].旅游学刊,2008(3):63-67.
- [91]梅青,孙淑荣,刘乂铭.历史街区旅游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60-64.
- [92]伍锡论.机遇与冲突——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生活原真性保护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08.
- [93]冯珊.中韩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比较研究——以上海新天地与首尔仁洞寺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 [94]马骞.历史街区游客地方感对忠诚度的影响研究——以西安回坊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 [95]林正雄.从博弈观点论北台湾历史街区保护中参与者的反身性[J].城市建筑,2011(2):18-21.
- [96]汪文军.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公众参与[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8-61.
- [97]郑利军,杨昌鸣.历史街区动态保护中的公众参与[J].城市规划,2005(7):63-65.
- [98]李向北,王裴.公众参与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途径——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09-110.
- [99]董贺轩,胡嘉渝.城市历史街区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规划师,2005(8):63-65.
- [100]韩晶,张宇星.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经济学分析[J].规划师,2008(2):23-26.
- [101]赵天英,刘军华.历史街区保护的外部经济性及内部化[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7(1):5-8.
- [102]桂晓峰,戈岳.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资金问题的探讨[J].城市规划,2005(7):79-83.
- [103]蔡小沪.国外历史地段保护的资金运作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 [104]李和平,王敏.美国历史街区保护的推动模式[J].新建筑,2009(2):31-35.
- [105]金洁.历史街区的保护与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5(11):74-76.
- [106]谢文兴.城市更新中的历史街区:南京市南捕厅街区社会变迁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 [107]郭湘闽.超越困境的探索——市场导向下的历史地段更新与规划管理变革[J].城市规划,2005(1):14-19.
- [108]林正雄.全球化经济结构影响下的北台湾历史街区保存政策的变迁[J].中国名城,2009(1):4-15.
- [109]何颖岑,阮如舫.历史街区更新的发展权转移运用——以台北大稻埕地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1(9):112-115.
- [110]刘雅静.磁器口历史街区保护过程与绩效评价[D].重庆:重庆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