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称:惠州学院学报
创办日期: 1981
主管部门: 惠州学院
主办单位: 惠州学院
刊期:双月刊
电话: 0752-2529551
Email: xb@hz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553/z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5934

惠州学院学报微信公众号


东江文化研究

  • 惠州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杨荣;

    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已成为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一。惠州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既拥有一些有利的发展条件,包括具有产业基础、独特的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同时,也面临一些不利的制约因素。为了促进该产业高质量发展,惠州需要整合内外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与优势,提出合适的发展对策,包括进行顶层设计、完善管理体制、构建发展平台、建设产业园区、发展新业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出台扶持政策等。

    2020年02期 v.40;No.17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 滨海生计与身份认同——基于当代惠州盐民群体的考察

    侯娟;

    惠州曾是广东重要的食盐产区。近年来,惠州传统盐业生产呈现衰微,盐田大面积废弃或改建,从事盐业生产的盐民日渐减少。笔者试图以盐民群体为中心,通过观察20世纪50年代以来惠州盐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了解他们对所从事的盐业的认知和态度,了解盐民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进而走进盐民的情感世界。

    2020年02期 v.40;No.179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5K]
  • 惠州市杨村华侨柑桔场、潼湖华侨农场改革述略

    朱晓叶;陈友乔;李晓怡;

    华侨农场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兼具国有农业企业的经济属性与难民安置的政治属性。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华侨农场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其改革势在必行。广东省是华侨农场及归难侨最多的省份,惠州市杨村华侨柑桔场、潼湖华侨农场代表了其中珠三角发达地区与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的一种类型,先后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两次改革。华侨农场改革给这两个侨区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既有机遇,又不乏挑战。因此,惠州市杨村华侨柑桔场、潼湖华侨农场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广东省乃至全国华侨农场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20年02期 v.40;No.179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 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与反思——以惠州市妈庙村为例

    司光冉;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结合自身现实,在"治理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治理"实践,是探索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和适配方式。妈庙村历史悠久,建筑文化、客家文化、渔业文化特色鲜明,积极探索文化治理的实践进路。以文化治理的视角梳理妈庙村文化特色与文化治理实践,认为存在多中心治理的格局尚未形成、项目化运作突出、文化设施匮乏等问题,由此提出推进村落文化重构,巩固内生自足的文化治理基础;吸纳多方治理主体,构建多元协调的文化治理格局;升级文化旅游开发,驱动创新有效的文化治理发展;建立文化治理机制,塑造系统持续的文化治理模式的提升路径。

    2020年02期 v.40;No.179 21-2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政治

  • 应用型大学建设中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以惠州学院为例

    陈雄辉;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核心内容,抓好党建工作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文章认为,当前应用型大学建设中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核心问题是组织力弱化,主要集中在"政治力""思想力""行动力""发展力"不足等四个方面,并提出了"政治力"建设要突出"严"字、"思想力"建设要突出"先"字、"行动力"建设要突出"实"字"、发展力"建设要突出"强"字的对策与建议。

    2020年02期 v.40;No.179 26-2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 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

    赵荣;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贯穿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是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抓手。把握大数据时代的新特点、新内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覆盖、理念创新、技术牵引,深入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模式转换,有助于提升网络平台引领青年大学生求知、求道。夯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从理论、实践、路径等层面,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数据思维并提升其数据素养,同时科学分析数据、注重个性化教学;此外,高校也应优化数据技术、完善相关制度体系,着力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探究。

    2020年02期 v.40;No.179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 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现状调查与分析

    叶惠恋;

    党员干部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其是否具有法治思维并依法办事将对全面依法治国事业产生直接影响。调查表明,部分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现状普遍存在对法律至上的认识有待加强、对权力制约的认识有待提升、对于公平正义的认同、权利保障意识有待提升、正当程序意识不强等特征;应当从树立对法律的敬畏,克服人治、政治思维,加强法治思维能力考核,注重程序以及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等方面入手,培养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进而推进我国依法治国事业的整体向前发展。

    2020年02期 v.40;No.179 35-3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3K]

文学·语言

  • 《一个人的朝圣》:一封信引发的逃离

    李巍;

    《一个人的朝圣》以一封颇具象征意义的信件开端,讲述一位退休老人徒步行走627英里以图拯救好友的故事。现实的朝圣与过往的回忆在小说叙事中交替出现,通过现在与过去的强烈对比,现代社会的弊病以及女性与自然的救赎力量得以凸显。小说主人公哈罗德被象征着前工业化时代的手写信启示,朝圣路上又不断得到来自女性和自然的无私帮助。作者的这些安排意在表明现代人必须打破资本理性的牢笼才能寻觅人生真意所在。

    2020年02期 v.40;No.179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 男权视角下女性的逃逸叙事——以《玩偶之家》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例

    刘莉红;

    劳伦斯与易卜生都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女性形象,特别是《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康妮,两位具有自由意志与独立精神的资产阶级女性,因所处空间的压迫性,导致她们精神与肉体异化,而不得不逃逸原来的生活。然而,由于现实家庭空间与理想社会空间的巨大差异性,她们逃逸后命运的不确定性,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关注与探析。文章以叙事理论为基础,以当代女性主义视域为学术资源,以文本为分析对象,从男权视角下探索女性逃逸的成因及出路问题。这对研究易卜生与劳伦斯不尽相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并深入探讨男权视角下女性的命运及其文学史意义,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2020年02期 v.40;No.179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 鲁迅语象中的色彩群类及其运用

    张乃午;

    鲁迅语象的色彩是通过语言唤起的色彩联想,从而形成文学语象和图像的"统觉共享"。具体而言,鲁迅作品主要包括黑色系、白色系、红色系三种主要语象群类,其运用大胆而奇特,时而光影交错、黑白对比,时而斑斓色彩、奇崛炫目,时而动态流转、变化无常。总体而言,鲁迅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独特的视觉思维方式,把启蒙意识和生命体验融入其中,形成一幅幅不可思议的视觉画面。

    2020年02期 v.40;No.179 52-5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 试论乌台诗案对苏轼词学观的影响

    罗芮;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中遭遇的一次重大挫折,对其词学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苏轼的作品及笔记入手,分析乌台诗案对苏轼词学观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有意识地提高词体的地位,自觉的用词体来陶写情性,自主的延续词风的开拓意识。

    2020年02期 v.40;No.179 5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 符际翻译视角下林纾译作《伊索寓言》中的插图译文赏析

    范海遐;何建敏;

    林纾译作《伊索寓言》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其中41个故事配有插图。插图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符际翻译。依据图文关系的研究成果,构建符际翻译方法分析模式,探究林纾译作《伊索寓言》中的符际翻译方法,结果发现,多数插图只传递了文字故事的部分意义,但是在插图中增添了一些文字描述欠缺的内容。从符际翻译视角看,插图译文为文字故事原文扩大了读者群,并为其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2020年02期 v.40;No.179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9K]
  • 生态翻译视角下《红楼梦》杨宪益译本之诠释新解

    张蜜琳;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史诗性著作,字里行间展现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了人性美和悲剧美。《红楼梦》很早就在西方流传,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以生态翻译理论为指导,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方面分析了《红楼梦》杨宪益的译本以及译者在适应选择中的取舍。以此为基础,笔者将生态翻译理论与"天人合一"思想结合,通过对生态翻译的重思,思考翻译应如何顺应自然生态系统,以期对翻译工作略尽绵薄之力。

    2020年02期 v.40;No.179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 《孟子》“送之门”的“之”如何解释

    郭浩瑜;

    《孟子》"送之门"的"之"目前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动词,一种认为是代词。文章通过对上古汉语文献的调查情况得出结论":之"应该理解为代词,指代"她"(女儿);结构是"送之于门"的意思,省略了"于"。上古汉语里"送"后的"之"皆作代词解,先秦"送"后面带处所名词,一般用"于"介引,战国以后"于"经常省略。

    2020年02期 v.40;No.179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高教研究

  •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研究

    沈定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存在教育定位内含于专业教育、教育内容游离于实践发展、教学模式固化于课堂讲授、教学安排立足于工具理性、教师队伍仅限于个别群体等问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认可度不够、作用力不强、实效性不高、吸引点不足、参与感不深。对此,高校应从强化基础地位、理论现实结合、转换教学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强建师资力量等方面入手,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标准,进一步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2020年02期 v.40;No.179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 美国青年体育教育责任感培养的启示

    石洁琦;郑博文;

    我国学者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对"责任感"的内涵达成了基本的共识,然而,培养责任感的研究存在偏重理论思辨的特点。美国社会学家科克利通过体育活动这种具体的社会实践,详细分析了培养青年责任感的具体措施和过程。通过CiteSpace分析WOS平台收录的科克利文章及其引用,发现近年来其有影响力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体育促进发展"和"青年体育"两部分,皆围绕"青年责任感培养"展开论述,这为我国青年责任感培养实践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借鉴。

    2020年02期 v.40;No.179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 OBE理念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张国辰;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大学办学之本,也是促进地方高校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重要保障。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强调学习成果的产出、鼓励多手段教学、高标准检测和评价学习成果,以及注重同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有助于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国内外高等教育界广泛关注。文章通过回顾国外相关研究,对OBE理念的理论、应用及实务研究做综述,总结相关国际经验,提出对我国高校发展的若干启示。

    2020年02期 v.40;No.179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教学研究

  • 周庆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建设理论及课改启示

    欧治华;

    四十多年来,湖南师范大学的周庆元先生历经"恢复与重建""开拓与发展""坚守与创新"三个阶段,致力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建设,提出了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性质与目标观,建构系统性、整合性、层次性的课程内容与教材观,探求针对性、灵活性、创新性的教学过程与评价观。在当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周庆元先生的建设理论启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要提升课程地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立师德为先的价值取向,定准课程目标;整合核心课程内容,开发辅助性配套教材;强化实践取向,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与评价。

    2020年02期 v.40;No.179 97-10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 应用型大学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惠州学院为例

    汪华斌;罗中良;徐涛;李慧;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是顺应时代的需求。应用型大学的使命是立足地方,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文章以网络工程专业为例,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转变教育理念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在线课程资源、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及考核评价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及工科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2020年02期 v.40;No.179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5K]
  • 建筑史类课程“仿效式设计”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以惠州学院为例

    赖瑛;杨星星;

    建筑历史与建筑设计两类课程中的融汇互鉴是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持续热点。在分析建筑史类课程教学常见问题基础上,构建"仿效式设计"教学法,将主题设计、开放性概念设计、毕业设计等多种仿效设计方式贯穿到建筑史类多个相关课程的教学中。

    2020年02期 v.40;No.179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4K]
  • 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类课程的开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以广州地区五所高校为例

    梁珊珊;王国长;

    中国文化类课程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载体,能极大提高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对广州地区五所高校中国文化类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调研,并采用问卷的方式对五所高校231名留学生进行了课程现状以及课程需求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五所高校中国文化类课程的改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知识类文化课程应增加"饮食""工作""社会""思想观念"等相关话题,删减"文学""哲学"等相关话题,并且增加出外实践和师生互动的时间。中华才艺类文化课程应将多项短期体验式技能合并成一门课程,并据此编写教材。增加地域文化类课程。调查结果能对高校中国文化课程的设置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0年02期 v.40;No.179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4K]

传媒

  • 图情领域应用转型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李金永;

    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时代背景下,运用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V分析当前图情领域有关"应用转型"的相关文献,并绘制可视化的知识图谱。以CNKI(中国知网)中文献分类目录"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领域发表的有关高校转型发展的相关文献数据为计量对象,并对文献作者、特征词、关键词进行类聚和直观演示,绘制该研究主题的关键词时区视图,探索其演化的路径和热点,为地方院校图书馆服务转型提供实践参考。

    2020年02期 v.40;No.179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7K]
  • 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研究——以河源市源城区图书馆为例

    苏露芳;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尤其对于县级公共图书馆而言,不仅能够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而且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河源市源城区图书馆为例,分析了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性及其现状,进而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

    2020年02期 v.40;No.179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 《惠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正>《惠州学院学报》是惠州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为文、理合刊,逢双月月末出版,其中第1、2、4、5期刊发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文章,第3、6期刊发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文章。社会科学领域涉及哲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音乐、美术及图书情报等;

    2020年02期 v.40;No.179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