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称:惠州学院学报 创办日期: 1981 主管部门: 惠州学院 主办单位: 惠州学院 刊期:双月刊 电话: 0752-2529551 Email: xb@hz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553/z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5934 惠州学院学报微信公众号
葛洪道学蕴含着深厚的生态伦理智慧和生态美学思想,强调"道""玄""气""一"中的生态自然、"隐逸"与"不伤"中的生态保护以及"神"和"仙"的生态和美。他在罗浮山隐居30余年,"伴山而住"中追求神仙理想,遵循"自然无为"原则修建宫观建筑,在炼丹修道中体验生态和谐,进行了丰富的生态实践。葛洪生态思想不仅对罗浮山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为当前罗浮山、岭南地区乃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旅游挖掘以及生态文化产业开发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作为道教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葛洪于罗浮山修道终老,其修道经历和思想对罗浮山地区的道德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葛洪倡导"积善立功,度人济世"以及"和而潜通,万物共荣"的修道理念,成为罗浮山道教最重要的传统,受到罗浮山民众的感激、崇拜和信服。葛洪既受惠于罗浮山灵气,又泽被罗浮山道教苍生,可谓相得益彰,彼此成就。
道教名山罗浮山在唐宋道教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备受当时文人关注,屡屡被写入诗词。唐人对罗浮山的书写往往表现出符号化的特点。宋人在继承唐代罗浮山书写的基础上发生了新变:他们更加亲近罗浮山,着力叙写神异传说、景物细节,普遍流露出对仙境的憧憬之情和隐居思想,凸显了作品的叙事性、细致性和互动性。这种变异恰恰反映了唐宋之际道教的转型及其对文人心态产生的不同影响,唐宋文人的罗浮山书写对后世罗浮山题咏具有一定的范式意义。
历经三年的采风、研讨、创作、排练,大型原创交响组歌《罗浮颂》终于搬上舞台和观众见面,并取得成功。这部由惠州学院音乐学院自主创作的作品,以高度的概括性和艺术性向大家呈现了罗浮山的山水、人文、民间音乐、医药等文化元素。笔者通过音乐视角,对作品的音乐结构、配器色彩、织体形态、词曲融合、民族性等音乐特点进行研究,深层次揭示这部作品的创作内涵。《罗浮颂》的成功将为地方院校挖掘地方音乐元素进行交响化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植被覆盖度在衡量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和质量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Landsat系列影像,运用像元二分模型、图像差值法、重心迁移法等对1979-2018年惠州市遥感影像进行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惠州植被覆盖度VFC在0.6-1的区域面积达87%以上,且总体上植被状况有轻微改善;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VFC 0.4-1的植被分布区域以城区为中心,东江水域为轴,往东、往北方向植被覆盖度递增;惠州各等级植被覆盖区重心处于动态变化中,植被覆盖度(0<VFC≤0.4)较低的区域重心逐渐向西北迁移,植被覆盖(0.6<VFC≤1)较高的区域由西向东发生轻微偏移,即随着城市建设重心向城区迁移,惠州市高植被覆盖区重心向东有所偏移。
惠城区法院与律师事务所、高等学校、区妇联、区综治办、区人社局仲裁院、市保险协会、市交警支队等合作,探索形成"司法问诊+分诊+调解+司法确认"的集约化调解模式。目前,惠城区多元调解联动体系建设面临缺乏深入合作的长效机制、缺乏专职调解员队伍、缺失保障机制等问题。要深入推进惠城区法院多元调解机制的发展,就需要构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立规范化的多元调解合作机制,并为多元调解提供充分的保障。
英国法上的合同解除制度重要且独特,研究其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研究主要从一种历史的视角展开,也会用到案例解析的方法。英国法上的合同解除制度的最早确立,要归功于曼斯菲尔德勋爵在18世纪后期做出的两个判决。19世纪的英国法官创设了条件条款与保证条款制度。为平衡确定性与公平这两项价值,英国法院创设了中间条款制度。英国合同解除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体现了英国法院为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断调整法律规则的能动性。
因国际分工演变而导致的利益分化和发达国家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滞后构成逆全球化的深层逻辑。逆全球化不是全球化的终点,而是全球化再出发。深刻反思逆全球化成因,消解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建构以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为价值原则和行为准则,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依归的新型全球化。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性发展有着明晰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逻辑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上被正式写入党章,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入开展民族工作的核心精髓与实现指向。当今世界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位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也面临着诸多考验,需要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地加以把握,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推进中加以落实。为此,应当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经济基础、制度基础、舆论基础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探寻有效铸牢路径并予以巩固。
基于2008-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地方财政压力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地方财政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第三产业发展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升级,其中,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等税收贡献较大的行业对地方财政压力的冲击表现出正响应,住宿和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税收贡献较小的行业对地方财政压力的冲击呈现出负响应,表明地方政府面对财政压力时的产业发展行为体现出明显的税收导向,但税收贡献较大的金融业却例外地对地方财政压力的冲击表现出负响应。地方财政压力虽然形式上推动了以第三产业发展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但对于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效果却并不理想,为此,必须下大气力化解地方财政压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实质性升级。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的加速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是湾区城市的两大主题,城乡融合、产城融合是湾区时代推进城郊农村城乡和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文章分析了大湾区农业产值小和集体建设用地效率低、农村集体经济粗放型发展已经不适应产业升级要求、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基层社区治理无法适应社会精细化管理和公共服务多元化形势等问题,提出扶持都市农业,完善土地和资产产权管理,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加快村改居和城市更新,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城乡共建共享共治,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市民化,强化异地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社会等改进措施。
张爱玲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其创作呈现出前期追求形似的"红楼烙印"到后期追求神似的"红楼神韵"的转变。在由表及里的过程中,张爱玲将《红楼梦》的审美意涵加以延续与发展,并赋予自己的人生感悟,充分显示出其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魅力。
宋人在诗学与史学互动下,重新阐释"诗史"内涵,进而影响了以"日记体诗"为代表的宋诗创作。作为北宋文坛大家的苏轼,其笔下也有大量"日记体诗"。从苏轼亲自整理的诗集看,他从嘉祐六年(1061)开始创作该类型诗歌,熙宁年间数量最多,而后一直保持活跃的创作状态。宋人"诗史"观对于时间、事件两大要素的阐述,体现在"日记体诗"创作中即为如实记录时间,促使诗集编年和诗人年谱编纂的形成同时在"一人之诗"中呈现"一代之史"。
马尔库塞提出"艺术异在"理论是为了达到救赎"异化"的目标。异在是异化的异化,艺术异在的永恒性与艺术的自律构成了异在救赎异化的基础。艺术异在通过语言、审美方式等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及艺术异在潜在的否定性、革命性等内在力量,实现对异化的救赎。异在的艺术世界的建构是对异化现实的超越,也是异在救赎的最终目标即建构审美乌托邦世界。
文章旨在从评价理论态度系统视角出发,对比分析杜甫的《春望》及其英译文中的生态思想。研究主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态度资源的类型、实现方式及其分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其蕴含的生态理念。研究结果发现,各种态度资源在原作及其英译本中均有出现,其中情感资源的评价对象为诗人抒发其忧国忧民的思想;判断资源的评价对象为动植物并彰显诗人尊重自然的生态理念;鉴赏资源的评价对象为国家现状和自然生态并体现其浓郁的生态危机意识;隐性评价则在表述概念意义的基础上更真实地渲染诗人的生态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高校广播在高校大学生听众中有其独特优势。从高校广播的优势出发,从把控时间节点、抢抓舆论热点、紧扣就业热点三方面,探究高校广播在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的作用。
从高校科技期刊的实际出发,探讨了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自强之路:一是把握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革新机遇,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二是不忘创办高校科技期刊的初心,提升高校科技期刊的办刊特色;三是解决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身份的焦虑,培养数字化编辑人才;盘活高校科技期刊生态资源要素,守正创新,批判性审稿编辑以提升论文质量。
全媒体时代,地方高校传媒教育正面临着外部环境、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在这一变革的历史语境中,地方高校必须树立忧患意识,正视自身区位、教育资源、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客观限制,增强紧迫感。在传媒教育角色和关系的转变中,地方高校要调整传媒类专业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体系,创新传媒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以适应数字化、智能化融合传播趋势。力求"扎根本省本地办教育",优化传媒高等教育并带动传媒实践,使传媒实践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良性循环中实现高校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闽南红砖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砖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性,需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继承与发展。以闽南红砖古厝为基础,探索闽南红砖文化与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的融合点,重点从红砖文化的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和装饰元素等方面在现代室内空间创新设计方面进行分析,创造性地应用数学模数、数理切割等理论于设计实践,充分发掘可能性,对红砖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延续具有实践意义。
创意产业是21世纪的战略新兴产业,也是一种高度依赖人的智力和创新思维的文化活动。通过梳理创意产业的定义、内涵,剖析了创意产业的层次、架构和特色,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产品设计的变化脉络,阐述了当前创意产业对产品设计专业的要求。产品设计必须以科技为基础,通过文化和美学的加值,才能创造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落实到教育操作层面,产品设计专业不仅要坚守技术与艺术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也要推动学校与产业相衔接,创意与生意相转化。
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体系包括多门应用技术类课程,主要有剪辑类、特效类、调色类、动画类等课程。当前,地方高校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课程定位不准确、课程体系不完整、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进而提出要对影视后期制作课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准确的定位,积极构建"应用+阶梯"型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体系,强化影视后期制作技术训练环节,打造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群,进行模块化教学等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建设的改革思路和改革举措。
文章探讨影响PBL模式下英语阅读教学效果的深层次原因及其作用机制,为提高英语专业英语阅读教学效果提供借鉴。通过质性研究的深度访谈方法收集学生对PBL教学的相关意见,对访谈文本和自我总结文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PBL模式英语阅读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师生对PBL模式的认知程度、教师对课程的设计、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学习主观意愿、组员间的合作程度、学习资源的丰富程度等因素。PBL模式成功需要教师尽可能地营造主动建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环境,也需要学生主动转变课堂角色。
<正>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两千多年的建置史和近千年的建城史,地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历经的辉煌与沧桑、光荣与梦想中锻造出人文、精致、宜居的鲜明城市特质。行走惠州,不仅可以观赏隽秀壮阔的绿水青山、享受流连忘返的温泉滨海、领略深厚独特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还能体悟新时代惠州人奋发有为、"争创一流"的精、气、神。惠州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传统精粹与文化活力水乳交融,形成惠州文化的独特基因,以独特的城市印象享誉中外。
<正>《惠州学院学报》是惠州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为文、理合刊,逢双月月末出版,其中第1、2、4、5期刊发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文章,第3、6期刊发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文章。社会科学领域涉及哲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音乐、美术及图书情报等;自然科学则涵盖数学、物理学、信息科学、电子工程学、化学与化工、生命科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地理、服装、体育学等。设有东江文化研究、惠州研究、丰湖论法等特色栏目。本刊面向校内外学者广泛征稿,来稿务请注意以下要求:一、稿件内容要求1.稿件应符合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对有关国家主权、宗教、民族和港澳台等敏感问题的表述,应与国家现行政策以及权威、规范的表述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