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称:惠州学院学报
创办日期: 1981
主管部门: 惠州学院
主办单位: 惠州学院
刊期:双月刊
电话: 0752-2529551
Email: xb@hz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553/z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5934

惠州学院学报微信公众号


专题:子学新诠

  • 主持人语

    潘铭基;

    <正>子部之书,陈说了九流十家之学术思想,前人学者分析已详。然而,不同时代的人,关注子书之重心亦各有所异。因此,重新阅读子书,并从不同角度重新探讨旧籍,除了赋予子书生命力以外,更为子书的研究带来了新视野。本期三篇有关传统子书的研究,便从三种不同的角度重新诠释了三部周秦两汉的子书。

    2024年01期 v.44;No.202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3K]
  • 论《群书治要》所引《说苑》之校勘功能及其“治要”意义

    潘铭基;

    刘向编撰《说苑》,目的在于言政事得失,并以旧事为戒。全书有二十篇,首两篇分别题为“君道”与“臣术”,则全书乃与治国相关明矣。卢文弨《新校〈说苑〉序》:“此书之言治术略备矣,人主得此亦足以为治矣。”其书主题与唐人魏征等所编《群书治要》之昭德治国,盖亦有所相合。《说苑》全书可分845章,《治要》援引其中38章,占全书4.5%。文章以《群书治要》引用《说苑》为主题,先从文献学讨论如何利用诸本《治要》校勘今本《说苑》,复就《治要》援引之文分析其选录《说苑》之原委,讨论《治要》摘取《说苑》篇章与“治要”之关系。

    2024年01期 v.44;No.202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1K]
  • 《说林上》篇义及其双寓言说理结构初探

    郭剑锋;

    《韩非子·说林上》由多则寓言组成,故事取材范围相当广阔,学界对其内容性质、于全书意义一直存在争议。文章认为《说林上》的内容有明确的主题,其寓言依主题分类列出,形成有层次的寓言群,与《内外储说》的编排方式接近。此外,本篇经常合二事以表一义,这种说理结构与韩非爱用对句的特点正相对应。可见《说林上》内容自有其逻辑思路,并非毫无条理、随意堆砌而成的篇章。

    2024年01期 v.44;No.202 8-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0K]
  • 《孔丛子·公孙龙》文献价值重探

    伍亭因;

    前贤鲜有厝意《孔丛子》载录公孙龙学说之原由及用意。文章尝试分析今本《公孙龙》行文结构完整、主旨前后一致之实。又,考察先秦诸子纠正战国名家悖理之学风,并结合《孔丛子》“重理轻辞”思想一脉相承之论证,发现孔氏从言说到治国皆重视事物道理,这不仅是孔氏一家思想之升华,同时与先秦诸子学派之思潮相合,从而梳理今本《公孙龙》成篇之缘由及价值。

    2024年01期 v.44;No.202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5K]

东江文化研究

  • “铁军”和“铁军精神”内涵二题

    成晓军;

    “铁军”,专指起始于北伐战争时期的叶挺独立团,随后延伸至抗日战争的新四军;而与之相同步,“铁军精神”,包括独立团和新四军前后一脉相承的铁一般的军魂和思想境界。在赞同学界有关“铁军精神”内涵论述的基础上,依据对《叶挺文选》中叶挺本人的文章、谈话、电稿、声明、告民众书、总结、回忆录、信函等第一手资料的领悟、概括、提练,新增“重民为民的使命担当”这一内涵加以补充叙述。

    2024年01期 v.44;No.202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2K]
  • “木鹅”“流至”与北人南迁——惠州鹅城传说历史原型考辨

    包国滔;王慧琳;

    作为惠州别称——鹅城的历史由来以及惠州市特色“非遗”,鹅城传说的历史原型并非旧说所谓谢灵运“梦游罗浮”等人物史事,而是有关东晋南朝时期北人规模化南迁于惠州境内的移民历史,而自大庾岭顺江下广州、再溯东江抵惠则是其基本迁移路径。传说中“城”的创建,在很大程度上是北人南迁和土著向化交相作用的历史产物。对于该段历史的认识与正视,既是在理论层面推进鹅城传说相关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在实践层面优化该传说活化利用工作、凸显惠州城市文化形象的迫切需求。

    2024年01期 v.44;No.202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8K]

高等教育与教学

  • 高等学校二级学院教学督导运行机制改革探索

    李普亮;王兴邦;

    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是保障和提升高等学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但现实中的二级学院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在主体层面、客体层面、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功能实现方面仍面临不少问题。以惠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例,凝练出“五位一体”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提出完善二级学院教学督导运行机制要以提升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为导向,加强教学督导运行机制顶层设计;以提升教学督导员专业化水平为重点,完善教学督导队伍管理机制;以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为依托,完善教学督导成绩评定机制;以加强协同联动为支撑,完善教学督导信息收集、反馈及应用机制。

    2024年01期 v.44;No.202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8K]
  • 广东高校设计专业“双创”教育生态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朱云;贺婷;林宇;

    “双创”教育是一个系统生态工程,其不仅有赖于高校的软硬件支撑,而且也与学生所在高校层次、年级等因素紧密相连。借助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手段,发现广东高校师生对设计专业“双创”教育的整体满意度约在60%左右。同时,若对高校层次、学生年级分别作单因素考察,发现“双一流”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三者的师生对“双创”教育的整体满意度相差较大,其中普通本科院校的满意度最低。另外,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双创”教育的整体满意度逐渐减低,特别是从大二到大三,其降幅最大,达到10%—15%。

    2024年01期 v.44;No.202 36-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0K]
  • 特色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短板与模式创新

    连涵;

    创新法学教育模式,着力培养高水平国际化复合型特色法治人才是促进国内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国内法制和涉外法治、参与全球治理的题中之义。现阶段特色法治人才供给不足,存在教育资源失衡,培养模式普遍单一,师资调动壁垒高筑,课程体系设置不当,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专属质量评估体系缺位等问题。以落实高水平培养理念为前提,丰富人才培养模式,选拔优质师资生源、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以及依托特色法治人才专属质量评估体系的设计和运行,由此推动具备科学性与实效性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设和实施。

    2024年01期 v.44;No.202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1K]
  •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

    申滢;

    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胜任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探讨:政治素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首要标准,教学科研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重要保障,专业理论知识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坚实基础,职业态度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关键要素,个人特质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个性要求。基于对187篇学术期刊的分析研究,构建包含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招聘配置、培训管理以及绩效考核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024年01期 v.44;No.202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8K]

基础教育论坛

  • 家庭参与与幼儿入学准备的关系:幼儿自我调节的中介作用

    任秀琼;肖孙昕;

    为了解大班幼儿父母参与、幼儿自我调节与入学准备间的关系,对莆田市某公办园100名大班幼儿及其家长和带班教师分别进行测试和问卷调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相关性、回归和中介分析。研究表明,家庭参与正向预测幼儿入学准备水平,幼儿自我调节在家长参与与入学准备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入学准备教育中需要提升家长参与质量并关注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2024年01期 v.44;No.202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8K]
  • 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现状与对策

    余中元;陈品全;

    思维导图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提高教学水平,备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认可。以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翠竹学校为例,对初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及教师进行结构式访谈,发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存在的问题有:教师和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使用率较低,教师对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力欠缺,学生课堂笔记缺乏知识结构的凝练。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地理教学效益的策略和建议。

    2024年01期 v.44;No.202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3K]

课程思政

  • CLIL视角下外语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之路

    李灵丽;林淑芳;戴丹婵;蒋慧芳;张艳;

    随着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外语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迫在眉睫。CLIL为外语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提供新视角、新内涵:开辟文化“第三空间”,倡导用外语传播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开发显性和隐性整合课程,实现多元交互;重视“即学即用,即用即学”,促进意义建构。未来还需要协同外语课程思政所涉所有学科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形成更大时空范围内的整体认识和行动。

    2024年01期 v.44;No.202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6K]
  • 课程思政下中小学思辨英语课程发展与教学实施

    左苗苗;

    文章评估了中小学教师对思政背景下的思辨英语教学课程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认同课程思政、思辨能力培养和语言学习的互相促进关系。教师普遍支持团队协同建设融合思辨和思政的英语课程,但面临内容材料选择、课程计划评估、教学时间安排和学生个体差异等挑战。因此,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辅助支持的互动教学形式,同时支持教学中超语言的使用,并对中小学教师英语课程思政与思辨能力融合培养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2024年01期 v.44;No.202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3K]

经典作家作品研究

  • 论毕飞宇《玉米》三部曲中的女性身体书写

    冯爱琳;谢铟;

    毕飞宇的小说《玉米》《玉秀》《玉秧》(即《玉米》三部曲)揭示了女性在父权社会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女性的欲望主题。论文从身体书写的角度分析毕飞宇《玉米》三部曲,揭示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受到的压抑和束缚。在父权文化中,女性身体一直处于“被凝视”的状态,女性在男性的凝视下,对身体进行自我规训,并屈从于父权社会。在《玉米》三部曲中,女性身体的觉醒带来的是对父权社会的反抗,女性企图出卖身体来获得权力,以“反凝视”的方式来揭露男性的虚伪和卑劣,然而结局最终走向失败。毕飞宇的女性身体书写肯定了女性情欲的合理性,表达了对父权制社会的反抗,揭示了女性在自我解放的道路上探索的艰难。

    2024年01期 v.44;No.202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 曹文轩的美学乌托邦及限制

    张继荣;

    曹文轩提出以“美”为核心尺度的文学观,并在这一观念指引下创作出一系列富于古典诗意的作品,塑造了一批颇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创建出一个充满自然美、人情美的“油麻地”世界。他在20世纪末的文学语境中高举“美”的旗帜,以“美”来救赎人心,有其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同时,小说也呈现出情节重复、不合逻辑、人物形象单一固化等问题,反映出失“真”的“美”的力量的有限性,以及因精神资源不足导致的自我重复、思想乏力的困境。

    2024年01期 v.44;No.202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8K]
  • “自由话语”场域中的子君“人生”——鲁迅《伤逝》的存在主义透视

    贾荣华;

    鲁迅《伤逝》中的典型人物“子君”的一生,她的存在与死亡的人生悲剧历来是学界议论的重点。如果从“人”的本身,从存在主义的观照中探查子君的存在与死亡之谜,则可以揭示支撑子君存在的三重本质是在“自由话语”场域中建构出来的个体意识的觉醒、对涓生的“热爱”以及对新的生活方式的“博爱”。而子君的死亡原因则是她在“自由话语”的场域中建构出来的三重本质崩塌、瓦解的过程。通过这种对于人本身命运的观照,可以为现代人的精神荒原,为现代人如何生存、如何去爱、如何完善自身的本质建构提供一种借鉴和反思。

    2024年01期 v.44;No.202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 及物诗学与“她者”传奇:论《千里江山图》的革命书写

    王秋实;

    《千里江山图》的革命书写展现出了较为别致的面孔。小说着力抚平了过往宏大叙事中的缝隙与褶皱,通过丰富细腻的物象为革命赋予了可供沉淀凝结的基点,呈现了在场性的历史时空与在地化的革命行动,同时接续了市民传奇的写作策略,利用民间伦理改写革命动机,依靠市井逻辑呈现革命图景,为革命书写敞开了爱欲化、都市化、生活化的表形与表意空间,再辅之以“她者”化的革命观像与苍凉的美学底色,在深沉的咏叹中诠释了革命时代普通人的复杂心声,既焕新了革命美学的纹理,又令革命的抒情策略发生易辙。最终,《千里江山图》接续了海派文学与先锋文学的精神血统,彰显了对本土社会与文艺现代性的检视与反思。

    2024年01期 v.44;No.202 98-10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6K]
  • 论古尔纳《博西》的创伤叙事

    李优;

    古尔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博西》对主角“我”的心理创伤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从创伤机制来分析,偶然的事件唤起了主角的创伤记忆,能指的重复体现了创伤记忆被主角再现和拒认的方式,进而导致主角的创伤难以愈合。究其根本,“我”的创伤难愈不仅与死亡事件本身的冲击性有关,也涉及到其背后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历史债务。在创伤叙事中,亲历者常常陷入沉默与言说的两难悖论,但对作者古尔纳来说,记忆创伤和言说创伤既是其理应担负的伦理责任,亦是其抵抗政治的一种诗学表达。通过将《博西》中的“我”塑造为无法从创伤中解脱的角色,古尔纳表达了他反抗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坚决立场。

    2024年01期 v.44;No.202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语言

  • 论“为”字被动式的起源

    孙会强;

    “为”字被动式产生于战国晚期,表被动的介词“为”由“成为”义的动词“为”语法化而来。在述宾结构“为NN”“为N”结构中,N为名动兼类词,上古汉语名动兼类词的分化使“为NN”“为N”中的N演变为动词,促使“为”由动词语法化为表被动的介词,“为NN”“为N”则由述宾结构演变为“为NV”“为V”被动式。

    2024年01期 v.44;No.202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5K]
  • 英汉违实条件句表义方式的认知对比研究——以if条件句和如果条件句为例

    刘岩;魏在江;

    本研究以COCA语料库中的if条件句和BCC语料库中的如果条件句为例,从语义和语用两方面对比英汉违实条件句的表义方式。研究发现:1)在语义层面,英语违实条件句有违实标记,存在过去时的语义虚化,常通过附加句子加强违实义,而汉语违实条件句有假设性增强标记,未构成过去时的虚化,常通过附加词汇加强违实义;2)在语用层面,英语违实条件句语境依赖性更低,传递的主观性较弱,偏重因果推理机制,而汉语违实条件句语境依赖性更高,传递的主观性较强,偏重结果对比机制;3)二者的对比特征体现了英汉母语者在文化和思维方面的认知识解差异。本研究不仅为英汉违实义的认知对比研究作出了有益探索,也为英汉违实条件句的习得和教学提供了参考。

    2024年01期 v.44;No.202 116-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4K]
  • 上古汉语[动作+结果]融合词“从隐含到呈现”

    罗佳雪;

    上古汉语[动作+结果]语义融合词的发展,是词汇“从隐含到呈现”趋势下的重要一类。动作与结果融合词在“隐含语义”上存在“动作中隐含结果”或“结果中隐含动作”的不同偏向,在厘清“隐含语义”性质的基础上,注意以“前后阶段语义内容相等”为判断标准,排除使动用法与语境赋予等情况。

    2024年01期 v.44;No.202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7K]

  • 稿约

    <正>《惠州学院学报》是惠州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物立足“理论性、地方性和应用性兼顾”的办刊宗旨,突出“编辑、传播与交流三位一体”的运作策略,“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服务求声誉”,具有较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本刊为文理合刊,逢双月月末出版,其中第1、2、4、5期刊发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文章,第3、6期刊发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文章。

    2024年01期 v.44;No.202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 下载本期数据